灵城五月二十八古会的来历


灵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古会是灵璧民间最大的盛会。但你知道这个古会的来历吗?

五月二十八古会,沿承于由来已久的城隍庙会。城隍,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神祗文化之一,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究其来历应可追溯到周朝。周朝的祭祀,除夕要祭祀8种神,包括水(即隍)和庸(即城)。城隍作为神明来崇拜,据说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自汉代开始,特别是唐宋年间,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隍庙如雨后春笋,城隍祭祀还被列入国家祭典中,后唐末帝从珂(公元886~936年)起册封城隍的活动不断。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尤其重视,他在洪武元年开始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并且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度,还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为什么朱元璋这样大张旗鼓立城隍神呢?他曾说过:“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与大臣宋濂的对话),可见其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了。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明清时期,每座县城相继修建了城隍庙,城隍信仰达到鼎盛。

灵璧的城隍庙始建于何年?

据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城隍庙“设庙于元,及至明,知县周荣重建,在县治东北,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又更新之。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马骕又新之。”庙会兴起当在庙宇建成之时,可见我县元明清都有祭祀城隍的活动。据灵城老人讲:文革前县城东关隍庙街南端有占地四亩规模宏大的城隍庙,庙里的塑像与配神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另外还有更多的配神。

为什么灵城的城隍庙规模如此宏大,而五月二十八古会又能沿承至今呢?这与明成祖朱棣皇帝有关。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及成祖靖难兵至灵璧齐眉山之战,梦感城隍,力斫追将之马。及明日,战急,平安来追,适马蹶见擒。事定后,念神之功,加爵为“灵应侯”,与州城隍等职。春秋二仲,礼合祭于南坛。至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则出主邑历坛而祭之。每月朔望,有司行香。”

这段话是说 “靖难之役“后期,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督师南下,接连攻破东阿、汶上、东平、单县和沛县,并越过徐州,4月, 两军大战齐眉山(在今灵壁县西南娄庄境),开始朱棣于此大败,因“梦感城隍,力斫追将之马”,最后取得了胜利,朱棣登基后,因感念灵璧城隍神力,加爵为“灵应侯”, 这样灵璧的城隍神就“ 与州城隍等职”了。由此可知,灵璧县城隍庙的规格是与州府等级的。这在全国是极其少见的,只可惜灵璧城隍庙在文革中被撤除,如今只留下了这个古会。

按照城隍神的官府祭祀时间,不仅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同时或他时举行的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灵璧五月二十八日的城隍庙会,则是城隍寿诞(五月十九日)之祭后的民间庙会之日,因灵璧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小麦已经收割完毕,秋种也基本完成,农忙结束赶庙会,既是祭祀城隍,也是庆祝丰收。

城隍神在民间被认为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也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民间认为城隍神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谷丰民足。所以,灵璧县从明成祖加封灵璧城隍与州府同等级别以来,民间就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在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传说当年灵璧城隍庙中有三个城隍像,分别是泥塑像、木刻像、铜塑像,农历五月二十八这天,将木刻城隍像身着盛装,安放到八人抬的肩舆上,被抬出庙门在城中巡游。城隍爷平时端坐庙里,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出巡这一天,用与县令相同的仪仗。

城隍庙前商贾和善男信女云集,整个城里主要街道人山人海,大户人家摆出香案,在路旁迎接城隍。历明入清,这项活动一直延续。灵璧民间“祭祀城隍”活动自解放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已荡然无存。

城隍庙是灵璧老百姓的信仰中心,自古即与民众息息相连,香火鼎盛。庙会期间人们烧香祈福,十里八乡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的人赶庙会,招来外地的客商前来经营买卖,庙会也成了人们“物资交流”的场所。唱大鼓、琴书,演皮影戏、玩杂技等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小商小贩也跟着做买卖。建国后,庙会演变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

五月二十八古会如今年年举办,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会自形成以来,几百年没有间断过。现在的古会变成了纯商业的集会或商品的展销会,工商部门每年组织古会期间的商品交流活动,近年也成了政府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

目前,五月二十八古会已经列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将积极申报省、国家级保护名录,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