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夏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祭灶节日,祭灶又称“小年”。是开始“忙年”的日子,家家扫尘、清洗家具。陆续购置年货,烙祭灶饼(大而圆的厚饼)并烙煎饼、蒸馒头、制作饺馅、做菜等,所备煎饼,馒头往往足够1个月食用。饺馅供春节期间包饺子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区居民多直接购买煎饼、馒头,亦无需备足1个月食用。贴灶君神像,祭拜灶君老爷和灶君奶奶的习俗现已废除,但吃祭灶饼还是“忙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除夕
夏历(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尽是三十、小尽是二十九)。
大年夜,俗称“三十晚”。各家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忙年”至是日终止。晚餐前,家家贴春联,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燃放鞭炮点香烛,化纸钱祭祖,晚餐菜肴特别丰盛,以镘头作主食,饭后,老幼齐集一堂“辞岁”。随后由晚辈向长辈叩头,长辈赐给晚辈“压岁钱”。主妇主持包饺子、汤园,开始“守岁”,直至凌晨新年钟声响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新年,欢声笑语通宵达旦。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是日拂晓,各家燃放鞭炮。中饭较平时为早,水煮除夕夜包好的饺子(俗称元宝)、汤圆,上供敬神祭祖。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是日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见面互相拜年。政府机关单位则组织集体拜年,组织拥军优属。女眷只在正月初二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旧有的初一禁扫除、禁动刀剪等习俗尚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欢度春节主要是开展文娱活动,到处鼓乐喧天,十分热闹。
财神日
相传正月初五为财神日,家家放鞭炮迎财神,吃水饺和面条,称为“线串穿元宝”。是日,商店正式开门营业,称为“晾财神门”。今私营商店仍大致沿习。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又称“上元节”。是传统的“城隍盛会”会期,人群都自发地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待候城隍老爷“出巡”。城隍老爷为木制神像。“出巡”伴以花样繁多的游动文娱节目,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等。锣鼓、胡琴、喇叭、笛、箫齐鸣,有唱有耍,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西厢记》、《水漫金山》、《空城计》、《八仙庆寿》等。城隍神像“出巡”经东大街、财神庙向北至“敕封显佑伯行宫”歇息。然后众人再把城隍神像抬回城南城隍庙内。是日晚,在极乐庵前校军场一带展销各式手扎纸灯。现今,是日晚上已被元宵灯会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活动所替代。
正月十六“走北边”
是日,传统习俗家家吃“马蹄糕”,以祈“高升”。晚饭后,人们一路燃放鞭炮,从南向北,经校军场灯市,直到马陵小山“百子堂”(今第二招待所北首),地势越来越高,以“走北边”喻步步高升,传说能祛百病,俗说“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有些没有儿子的父母借机到百子堂烧香拜神求子,并花钱买个男泥娃带回家,谓之“扣百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拜神求子旧习俗,早已不复存在,但“走北边”仍沿续。
二月二
夏历二月初二,俗称是日“龙抬头”,即百虫俱出,百姓习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蝎子,借此消灾。农村则以是日为“土地老爷生日”,各家在门前用草灰画上大圆套小圆圈子,意味着今年丰收大折满小折流。农民聚集在土地庙前祭祀,今祭祀土地老爷习俗已消失,唯吃豆芽习俗仍沿续。
清明节
夏历清明节日及前后三天为祭祖扫墓的节日,又称“鬼节”。此期间家家门前插柳,并备酒菜率儿孙为祖先扫墓祭祀,又称“添坟”。焚化纸箔。建国后,机关、学校、团体集体到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民间家庭祭祀祖先和添坟化纸习俗仍沿续到今。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晨起,家家门前插艾条和菖薄,家家吃粽子,小儿穿老虎鞋,手腕及脚腕均系五彩绒线,用艾叶、菖蒲等“百草头”浸泡的热水洗澡,意为防止毒虫和疾病为害,午后,老幼成群结对到运河岸边观看“划龙船”。“划龙船”习俗一直延续至建国初,其他习俗一直沿续到今。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餐后家家在院中赏月,以月饼及菱角、石榴、柿子等为供品敬月。这天为家人团聚之日,故亦称团圆节,次日(八月十六),家家接已嫁女儿回家团聚。
大冬
夏历冬至称为“大冬”,俗说“新冬大如年”。是日祭祀祖先,晚餐丰盛亦如过年。冬至后白昼渐长,次日起有“日长一线”之说。
此外,还有农历六月六“晒龙衣”;农历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清明节一样同为鬼节,家家烧化纸钱祭祖,亦有上坟祭奠。此习俗今仍在一定范围内沿续;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定重阳节为敬老日,动员全社会关心老人,形成敬老风气;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家家一般都吃“腊八粥”,以米、豆之类加红枣、桂园、莲子、花生等煮粥,以显示岁末五谷丰登,此习俗今已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