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花鼓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被列入宜昌市“七鼓一曲”,1981年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曲》,1998年由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编入《湖北省民间舞蹈集成卷》。
秭归花鼓舞,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中所描述的“踏步转身,侧腰向前和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中”,就是秭归花鼓舞的基本舞蹈语汇。
秭归花鼓舞有以下基本特征
1、结构形式:两人(一旦一丑)或多对组合进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演员边唱边说边跳,乐队时而进行帮腔,运用红绸和花扇作道具。
2、音乐组成:节拍上以四分之二拍为主,旋律上运用五声音阶,在调式上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音程级进很少大跳,整个音乐节奏明快,情趣活跃,旋律流畅,通俗优美,在打击乐上以流水、稞子、长板、短板等点子组成。
3、舞蹈动作:由整装、一路顺风、绣花、扑蝶、麒凤翻身鹞、双逗、三步半、十字步、单风朝阳等组成,其绕扇、摇头晃脑、旋转、双逗、跳钩等动作,轻快活跃,风趣诙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
4、表现内容:或书本故事,或历史人物,见人唱人,见物唱物,见景唱景。
杨林堂鼓
属宫廷音乐,传说曹操当丞相时就有了堂鼓,适宜坐吹坐打。
唢呐吹奏乐
又叫奏唢乐,适宜民间红白喜事各种场合,但绝大多数是与打击乐相结合出现的叫吹打乐。两种民间演奏形式:二龙过江,即两人交叉吹奏;双龙抱柱,即两人一前一后交叉演奏。两种演奏形式不论多少人均可,但必须是偶数。
五句子歌
五句构成一节,有时一节为一首歌,有时多节组成一首歌,它打破了一般诗歌两两相对的结构形式,按奇数来排列诗行,以两头两尾押韵,使全篇格律对称和谐。如《东方不亮西方亮》:“太阳落地四山黄,姐儿带信要丢郎。你要丢郎红什么脸,说句好话我下场。东方不亮西方亮。”
蓐草锣鼓
又称“打锣鼓”。俗话说“锣鼓一响,活路松爽”。主要在农忙时田间演唱,早晨楚公开时,晚上收工结束,在演唱上分“鼓励上声”、“住鼓听声”两种。前一种是用锣鼓伴奏的,一叫一接,属于对唱,后一种是用锣鼓做间奏,一领众合,在唱法上高腔、平腔都用,一般上午喊高腔,下午喊平腔。
皮 影
皮影是民间普遍流传的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是在红事或许愿时唱皮影。它的戏台又称把子,窗户、面台、影子为其基本道具,以栏门(提影子)、武场、文昌为基本演出程序,以唢呐、京胡、锣、钹、鼓、帮子、马锣、勾锣、绷子为基本演奏乐器,在表现内容上以说古人古事为完整唱本,也可见事说事。秭归皮影戏主要以两河口镇梅大泮先生的皮影班及传人为代表,传男不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