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要举行追悼埋葬仪式,俗称“发丧。”旧时,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发丧的形式和规模差异甚大。但总的过程是大致相同的。
穿衣。病人即将咽气(或咽气后),即由亲邻帮助穿送老衣。衣裳必须是双层夹衣和棉衣,扣子全用带子代替。咽气后,即将遗体放在堂屋当门的一张床上,俗称“上灵床”,意为寿终正寝。死者脸上盖“蒙脸纸”,双脚用苘束住,袖内放“打狗饼”。灵床前放一张桌子,其上放“长明灯”、“倒头饭”,大门旁放置“隐身草”。同时将内装纸钱并写有死者名字和住址的纸褡子烧掉。
报丧。人死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派人到各亲戚处报丧,俗称“送信”。女儿、女婿、姊妹等至亲,接到报丧后立即前去吊孝,一般亲朋则在下葬当天前去吊唁。
戴孝。老人去世,子女和近门晚辈要戴白帽,穿白大褂。儿子腰间要系一束茼,耳上系棉球,俗称“披麻戴孝”。根据和死者的关系远近,孝服有所不同。丈夫去世,妻子也要穿孝;妻子去世,丈夫则不穿孝。
设灵棚。人死后,棺木放在堂屋当门,两旁铺上麦秸,子女跪守东西两旁,谓之“守灵”。发丧时在堂屋门前搭一棚子,俗称“灵棚”。内置一桌,其上摆放祭品及灵牌或遗像。近支男性晚辈在棚内两厢跪棚。
入殓。先由子女给死者净面、梳理。棺底铺草木灰,然后将遗体放入棺内,谓之“入殓”,又称“成殓”。钉棺盖前,由死者老娘家的人(死者系女性则由娘家的人)验看,俗称“观殓”。钉棺盖时,由死者老娘家的人(死者系女性则由娘家的人)砸第一锤。俗称“引钉”。
扎纸。老人去世,子女要为其扎纸楼、纸人、纸牛、纸马、纸轿等,入葬后焚烧。吊唁。老人亡故,遗体安放3天,俗称“撂三天”;也有遗体安放7天的即“一七”发丧。正式吊唁在下葬前进行。亲友带着祭品、锡箔、丧幛、礼钱等前往吊唁,俗称“吊丧”。祭品有“三牲一案”(鸡、鱼、猪头);“三牲供”(鸡、鱼、肉);“腥供”(一块肉);“荤供”(油炸供品);“果供”(几样糕点),果供最重者为13样糕点,俗称“十三色”。丧幛为8尺左右的布料,其上挂以简单悼词,如“风范犹存”等;如死者系女性,悼词多为“驾归瑶池”等。吊唁活动由礼相大傧指挥,俗称“大执”。吊唁者分批进入灵棚向死者牌位或遗像行“三跪九叩”礼。祭奠时,守灵儿女嚎啕大哭,唢呐伴奏哀乐。
宴客。发丧之日,客人到齐,祭奠完毕,便宴请客人。俗称“喝豆腐汤”、“喝杂菜汤”或“吃酸馍馍”(有的地方举行葬礼后宴请宾客)。孝子依次到丧宴前叩头,谓之“安饭。”
出殡。宴客后,即发引:由长子或长子孙执幡率孝子在前,灵柩居中,一般由16人拱抬,徐徐前行,女孝子随后,男女孝子均执“哀棍”,在哀乐伴奏下嚎啕大哭。灵柩行至街心停放,棺前置一方桌,其上摆放祭品及死者牌位或遗像,亲友依次祭奠行“四拜礼”。谓之“路祭”。祭毕,灵起时,长子或长子孙由两人架着将面前陶盆摔碎,谓之“摔牢盆”。送葬途中,男孝子依次在前,女孝子及至亲将灵柩送至墓地,其他亲友停送。
安葬。灵柩抬至圹穴,孝子嚎哭,唢呐伴奏,棺木徐徐放入圹穴,放正后,上至亲墓祭。如死者系女性,还要征求娘家的意见是悬棺祭或落棺祭。祭毕,孝子将哀棍投入圹内并围圹穴走一圈,边走边撒土,以示掩埋,然后由忙丧的人埋葬,上筑坟头。
入葬后,死者的儿媳抢先兜一兜土往家里跑,传说谁先跑到家里,日后会有福气。孝子到家后只哭三声,葬仪即告终止。
谢执。入葬后第二天,孝子要设宴招待大执客、男执、女执、大帐等为丧事操劳的人,俗称“谢执”。孝子见到人,不论辈分高低,都要磕头。俗语“孝子头,满街流”。如死者系女性,谢执的第二天,孝子要有带着礼品去看望老娘家的人。
圆坟。安葬后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烧纸致哀,并将坟头筑大,俗称“圆坟”。七祭。安葬老人后,每逢七日要去坟地烧纸祭奠,直到第五个“七日”为止。当地有“七七”不烧纸,“八七”不上坟之说。其中“五七”较为隆重。百日还要举行一次最为隆重的祭奠。另外,还有“一七”不烧纸,“二七”不上坟的说法。
周年。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去坟地烧纸祭奠。持服。老人去世,子孙要穿白鞋,扎白带,帽沿白边,留“百日头”,全家老幼不穿红着绿,3年之内不办喜事,过年不早起,不贴红对联,旧时持服3年,80年代已缩短1年。
60年代,提倡深埋不留坟头,原有坟头已被铲平。70年代,实行火化,棺材已被骨灰盒取代。盛行花圈,纸人纸马已不多见。90年代,旧俗抬头,扎纸之风曾一度盛行。
出殡。宴客后,即发引:由长子或长子孙执幡率孝子在前,灵柩居中,一般由16人拱抬,徐徐前行,女孝子随后,男女孝子均执“哀棍”,在哀乐伴奏下嚎啕大哭。灵柩行至街心停放,棺前置一方桌,其上摆放祭品及死者牌位或遗像,亲友依次祭奠行“四拜礼”。谓之“路祭”。祭毕,灵起时,长子或长子孙由两人架着将面前陶盆摔碎,谓之“摔牢盆”。送葬途中,男孝子依次在前,女孝子及至亲将灵柩送至墓地,其他亲友停送。
安葬。灵柩抬至圹穴,孝子嚎哭,唢呐伴奏,棺木徐徐放入圹穴,放正后,上至亲墓祭。如死者系女性,还要征求娘家的意见是悬棺祭或落棺祭。祭毕,孝子将哀棍投入圹内并围圹穴走一圈,边走边撒土,以示掩埋,然后由忙丧的人埋葬,上筑坟头。
入葬后,死者的儿媳抢先兜一兜土往家里跑,传说谁先跑到家里,日后会有福气。孝子到家后只哭三声,葬仪即告终止。
谢执。入葬后第二天,孝子要设宴招待大执客、男执、女执、大帐等为丧事操劳的人,俗称“谢执”。孝子见到人,不论辈分高低,都要磕头。俗语“孝子头,满街流”。如死者系女性,谢执的第二天,孝子要有带着礼品去看望老娘家的人。
圆坟。安葬后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烧纸致哀,并将坟头筑大,俗称“圆坟”。七祭。安葬老人后,每逢七日要去坟地烧纸祭奠,直到第五个“七日”为止。当地有“七七”不烧纸,“八七”不上坟之说。其中“五七”较为隆重。百日还要举行一次最为隆重的祭奠。另外,还有“一七”不烧纸,“二七”不上坟的说法。
周年。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去坟地烧纸祭奠。持服。老人去世,子孙要穿白鞋,扎白带,帽沿白边,留“百日头”,全家老幼不穿红着绿,3年之内不办喜事,过年不早起,不贴红对联,旧时持服3年,80年代已缩短1年。
60年代,提倡深埋不留坟头,原有坟头已被铲平。70年代,实行火化,棺材已被骨灰盒取代。盛行花圈,纸人纸马已不多见。90年代,旧俗抬头,扎纸之风曾一度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