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民间,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出阁后的闺女,这天总是携儿带女、穿红戴绿,手拎大包小包礼品,到父母家贺节问安,以报答养育之恩。小辈探望老人,使他们能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而在黄河之滨孟州,风俗却与其他地方不大相同,每逢四时八节,女儿不去看望父母,当娘的则要置办礼品去瞧闺女。
娘瞧闺女习俗的缘由在孟州民间有两个传说版本。一种传说是:
在很久以前,一位老妈妈守了一辈子寡,身边只有一个女儿,女儿长大了,该出嫁了。老妈妈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经常在人前人后叹气流泪。女婿理解岳母的苦处,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入赘到了女方家。女婿聪明能干,深得岳母的喜爱。到了农历端午节前夕,岳母想到女婿常年在自己身边,亲家也一定很想儿子和媳妇,于是就嘱咐女儿回婆家看望婆婆和公公。女儿和女婿才走了几天,这位老妈妈就挂念得夜不能寐。后来,她蒸些各种各样的面饼,用红布包好,连夜到亲家去看望女儿女婿了。亲家看她这样疼爱自己的儿子,也理解她孤寡独处的心情,就赶忙催促儿子媳妇回去了。以后,每到端午节的时候,老妈妈都让女儿回婆婆家去,自己也照旧前去探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娘瞧闺女的习俗。
另一种传说解释这种风俗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有关。据说嫦娥服了长生不老药后,身轻如燕,飞入月宫。月宫孤寂清冷,没有人烟。嫦娥后悔莫及,时常走出月宫,遥望人间,以悠悠思绪排遣自己的无限烦恼。受此神话传说的影响,每逢十五月圆之时,老妈妈们便仰望长空,感叹独居广寒宫嫦娥的悲剧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己出嫁的姑娘,女儿的衣食住行无不牵动着老娘的心。特别是随着八月十五的逼近,老人的思女之情愈发强烈。于是,做母亲的都要精心做个“月糕”到闺女家瞧一瞧、看一看,以了却自己的思念之情。后来,就自然形成了娘瞧闺女的习俗。不管这种习俗源于哪种说法,就其社会效果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它加深了母女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亲友之间的团结,是一种体现慈母之心的风俗活动。
自古以来,在孟州城乡,宝贝姑娘出嫁之后,每逢端午节、中秋节这两个重大节日,姑娘的父母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端午节前,爹娘要准备粽子、鲜桃、油炸食品和“花馍”等礼品,去瞧闺女。那花馍,要聘请村里的巧姑娘、能媳妇做成石榴、鲜桃、喜鹊、金鱼、刺猬、兔子、狮子、老虎等各种动植物造型,上面再涂上红红绿绿的颜料,看起来憨态可掬、形象逼真。仅仅这一个活儿,往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
待到送礼的那一天,由姑娘的哥哥、弟弟带着人抬上两副食盒或者挑上四只筛子,恭恭敬敬地送到姑娘家。当娘的还要亲自带队,一行人都要穿戴得衣帽光鲜、齐齐楚楚,言谈举止也要中规中矩。有些讲排场的家庭甚至要拉上姑娘的姑妈、姨母。食盒上一般要披红挂彩,食品上也要盖上红布或花毛巾。出发时还要郑重其事地鸣放鞭炮,仿佛在向邻里们宣布新闻似的。
中秋节的娘瞧闺女活动更为隆重。每年快到中秋节的时候,有闺女的人家就忙碌起来,特别是女儿多的老人更是紧张,从初十到十五,一天一家,甚至一天两家,直到十五,娘瞧闺女的活动才会全部结束。
中秋节的娘瞧闺女活动格外重视送月饼和“枣山”。月饼是老娘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自己做的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好看,也没有买的月饼好吃,然而,自己做月饼的情意却比买月饼要重得多、浓得多。老娘在做月饼的时候,把自己对女儿、女婿和外孙的思念之情都揉进了月饼里,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是无法衡量的。而女儿收到母亲亲手做的月饼,会格外高兴、自豪。娘瞧闺女做的月饼,实际上是一种花枣馍,有的地方称它为月饼,有的称为月糕,也有人叫它“套月饼”。人们之所以称月饼为“糕”、“套”,是因为这种月饼不是一层,而是有三层的圆形月饼或塔形的八层月饼。制作月饼时,最底层是一个又大又厚的面盘,把用面搓成的长条在面盘上圈个五角星图案,五个角各插上一枚红枣。然后再在上面搭个小于底盘的面饼,再用面条圈五星、插红枣。如此这般,一直垒到八层,取八月十五的意思,图个吉庆。有的月饼直径约一尺左右,有的直径可达到一米。母亲给女儿送月饼的时候,街坊邻居家的女人们都来观看,边看边议论,多是从月饼的大小、造型是否端正来评价母亲关爱女儿的程度,所以,月饼自然是蒸得越大越端正越好。除大月饼外,还要蒸许多个小月饼。因为大月饼是送给女儿的,小月饼是送给女婿、外孙和亲家的。小月饼的做法比较简单,把面擀成圆片,放枣以后对叠,形如半月。民间讲究礼尚往来,娘瞧闺女返回时也不能空手,闺女就拿几个小月饼作回礼。
“枣山”的直径约一尺六寸左右,呈金字塔状,层层相叠,三至六层不等,乃是蒸熟后摞起来的。每层均绘有图案,组合之后再插上制作精美的寿星、嫦娥、钟馗等神话戏曲人物及一些动植物造型。乍看起来,你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活灵活现的小精灵是用面团蒸制的。这“枣山”要用大筛子盛着,或者用八仙桌抬着,和月饼、葡萄、石榴、柿子等应时果品及小花馍一起送到姑娘家。
这些活动,以新婚第一年最为隆重,以后要看各家的富裕程度具体对待了。至于女儿怀孕期间的逐月探视,分娩后第三日、第六日、第九日的看望,女儿在小宝宝满月后的省亲,都是娘瞧闺女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值得说一下的是,小宝宝满月时,当娘的送给女儿的礼品才叫丰厚呢!从银锁、银镯、银项圈、花帽、花鞋、花兜肚、小被、小褥、小枕头及大大小小的四季衣服,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就是那不起眼的尿布片,也得准备十几片呢!除此之外,娘家人还要给亲家全家老少每个人做一双新鞋子,以酬谢他们一个月来对姑娘的照料。数十年来,笔者与遍及中国北方十几个省、自治区人们的聊天中,并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说法。
其实,娘瞧闺女这项活动对于女儿的婆婆家,也是不可小觑的大事,毕竟是两亲家亲密接触、增加感情嘛。特别是新婚第一年,女儿的婆婆家一般都要提前割肉买菜,置办宴席。家里的男男女女还要提前在村口迎接,亲亲热热接过担子,一块儿说说笑笑地穿街过巷。临近家门,还要燃放鞭炮以示欢迎。然后,要把礼品放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供街坊邻居参观、赞赏。待到大家酒足饭饱、两亲家说够贴心话之后,大约下午三四点钟,娘家人就要告辞了。这时,有些厚道的亲家母过意不去,也会回赠一点儿瓜果之类的东西。之后,新嫁娘要跟着婆婆、妯娌、小姑一起出动,把礼品送给一条街的家家户户,甚至全村。这应该是新嫁娘展示风采的好机会。
孟州娘瞧闺女的风俗带有农耕地区面食文化的特点,它那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使人倍感亲切、趣味无穷。
为什么孟州盛行“娘瞧闺女”这种独特的风俗?近几年来,笔者曾多次请教家乡的长辈、老教师、老先生和民俗爱好者,也算大致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
孟州的地理环境十分奇特,山区、平原、黄河滩各占三分之一。这里人多地少,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物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惜土如金”的传统,有深耕细作、“种地如绣花”的习惯。俗谚云“二麦相熟,秀女下楼”,豪富之家也不例外。此外,封建礼教思想盛行,新嫁娘地位低下,往往吃苦受罪,遭受欺凌。当父母的爱女心切,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曲求全地向亲家馈赠礼品、联络感情,以求能稍微改变一下爱女的处境。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豪富之家向亲家示威、摆阔气的可能。总之,这种做法蔓延开来,延续下去,便渐渐形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与非,对与错,竟无从评说。
中秋节的娘瞧闺女活动格外重视送月饼和“枣山”。月饼是老娘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自己做的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好看,也没有买的月饼好吃,然而,自己做月饼的情意却比买月饼要重得多、浓得多。老娘在做月饼的时候,把自己对女儿、女婿和外孙的思念之情都揉进了月饼里,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是无法衡量的。而女儿收到母亲亲手做的月饼,会格外高兴、自豪。娘瞧闺女做的月饼,实际上是一种花枣馍,有的地方称它为月饼,有的称为月糕,也有人叫它“套月饼”。人们之所以称月饼为“糕”、“套”,是因为这种月饼不是一层,而是有三层的圆形月饼或塔形的八层月饼。制作月饼时,最底层是一个又大又厚的面盘,把用面搓成的长条在面盘上圈个五角星图案,五个角各插上一枚红枣。然后再在上面搭个小于底盘的面饼,再用面条圈五星、插红枣。如此这般,一直垒到八层,取八月十五的意思,图个吉庆。有的月饼直径约一尺左右,有的直径可达到一米。母亲给女儿送月饼的时候,街坊邻居家的女人们都来观看,边看边议论,多是从月饼的大小、造型是否端正来评价母亲关爱女儿的程度,所以,月饼自然是蒸得越大越端正越好。除大月饼外,还要蒸许多个小月饼。因为大月饼是送给女儿的,小月饼是送给女婿、外孙和亲家的。小月饼的做法比较简单,把面擀成圆片,放枣以后对叠,形如半月。民间讲究礼尚往来,娘瞧闺女返回时也不能空手,闺女就拿几个小月饼作回礼。
“枣山”的直径约一尺六寸左右,呈金字塔状,层层相叠,三至六层不等,乃是蒸熟后摞起来的。每层均绘有图案,组合之后再插上制作精美的寿星、嫦娥、钟馗等神话戏曲人物及一些动植物造型。乍看起来,你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活灵活现的小精灵是用面团蒸制的。这“枣山”要用大筛子盛着,或者用八仙桌抬着,和月饼、葡萄、石榴、柿子等应时果品及小花馍一起送到姑娘家。
这些活动,以新婚第一年最为隆重,以后要看各家的富裕程度具体对待了。至于女儿怀孕期间的逐月探视,分娩后第三日、第六日、第九日的看望,女儿在小宝宝满月后的省亲,都是娘瞧闺女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值得说一下的是,小宝宝满月时,当娘的送给女儿的礼品才叫丰厚呢!从银锁、银镯、银项圈、花帽、花鞋、花兜肚、小被、小褥、小枕头及大大小小的四季衣服,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就是那不起眼的尿布片,也得准备十几片呢!除此之外,娘家人还要给亲家全家老少每个人做一双新鞋子,以酬谢他们一个月来对姑娘的照料。数十年来,笔者与遍及中国北方十几个省、自治区人们的聊天中,并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说法。
其实,娘瞧闺女这项活动对于女儿的婆婆家,也是不可小觑的大事,毕竟是两亲家亲密接触、增加感情嘛。特别是新婚第一年,女儿的婆婆家一般都要提前割肉买菜,置办宴席。家里的男男女女还要提前在村口迎接,亲亲热热接过担子,一块儿说说笑笑地穿街过巷。临近家门,还要燃放鞭炮以示欢迎。然后,要把礼品放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供街坊邻居参观、赞赏。待到大家酒足饭饱、两亲家说够贴心话之后,大约下午三四点钟,娘家人就要告辞了。这时,有些厚道的亲家母过意不去,也会回赠一点儿瓜果之类的东西。之后,新嫁娘要跟着婆婆、妯娌、小姑一起出动,把礼品送给一条街的家家户户,甚至全村。这应该是新嫁娘展示风采的好机会。
孟州娘瞧闺女的风俗带有农耕地区面食文化的特点,它那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使人倍感亲切、趣味无穷。
为什么孟州盛行“娘瞧闺女”这种独特的风俗?近几年来,笔者曾多次请教家乡的长辈、老教师、老先生和民俗爱好者,也算大致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
孟州的地理环境十分奇特,山区、平原、黄河滩各占三分之一。这里人多地少,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物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惜土如金”的传统,有深耕细作、“种地如绣花”的习惯。俗谚云“二麦相熟,秀女下楼”,豪富之家也不例外。此外,封建礼教思想盛行,新嫁娘地位低下,往往吃苦受罪,遭受欺凌。当父母的爱女心切,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曲求全地向亲家馈赠礼品、联络感情,以求能稍微改变一下爱女的处境。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豪富之家向亲家示威、摆阔气的可能。总之,这种做法蔓延开来,延续下去,便渐渐形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与非,对与错,竟无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