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洪坑古村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的规模之大、年代之早、布局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在漳州市当属罕见。

洪坑村的古村落面对鸿湖,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公顷。面湖的建筑一字排开,坐南朝北,层层跌落,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面湖敞开,蔚为壮观。

洪坑古厝依坡面水而建,错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三合院的格局依然完整,从容地往水平方向铺展;屋脊线是舒缓的,檐角略略起翘,波浪一般涌起,为典型的飞檐翘脊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砌得比人还高,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站在鸿湖对面的屋顶上北望,洪坑村非常美丽。鸿湖横过村前,湖面波平如镜,蕉园环绕着整个村子,翠绿阔大的香蕉叶临风摇曳。古村落俨然若城,伫立在坡地上,四周开阔平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虽饱经战争动乱、人世沧桑,斑驳的石基、残败的砖垣,长苔的黛瓦,以及几座破旧的祖厝和宗祠,依然显示着当年这片远近闻名宅第的显赫风光和恢宏气势。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足以佐证这所巨宅的骄人历史。

洪坑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记载: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徙居墨溪村,繁衍裔脉。明朝初期二十六世戴从宣迁至洪坑(即鸿湖)开基立派。村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至1379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村中现存一座圆形城堡,楼门是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门楣上题着“鸿湖乐居”四字。此楼原为唐代屯兵戍楼,戴氏洪坑始祖戴从宣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改建为住宅,后人丁兴旺,清初曾重修。“鸿湖乐居”直径35米,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空出正南一个大门,中央空坪上一个八角形石井,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鸿湖乐居”与闽西南的土楼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为青石青砖,故不称土楼。因年久失修,现已遍体鳞伤。

戴氏建房始于三十六世戴富(伯嘉),他大约出生于1750年左右,正是清乾隆年间。依族谱所记,洪坑村古民居群至迟应建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据传戴富经商,积有巨资后,开始建房。他生有四子:长子戴燕山,次子戴侃,幼子戴少峰,四子戴算。四兄弟在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开设当铺,富甲一方。其中三房戴少峰长子戴辉用生有六子,他光大祖业,新建大厝。洪坑的古居,最重要的就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六房头和当店巷等建筑。洪坑戴氏家族几个房派鼎盛时建造的大厝,格局和风格虽然都差不多,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独特,门户相连,宛如迷宫,颇具特色。

大房坐南朝北,二进,做工讲究。这幢房子由戴富始建,直到长孙才竣工,倾注了祖孙三代的心血。在建院墙壁脚时,孙子标新立异,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示区别。二房也是二进一院落,美观大方。三房朝纵深方向发展,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四房存心要与三房攀比,特地起造了一幢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气势非凡。六房头建的房屋叫六房头厅大厝。七间楼是辉用亲手建,开当店,因此七间楼后留一条巷叫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村实属罕见。

兄弟们争奇斗巧,竞尚奢华,结果建造起一大片豪华宅院。据传,当年造厝的全盛时期,石料与砖瓦都是从泉州晋江通过水运迢迢而来,所有的建筑,一色的红瓦青砖石壁脚,错落有致,十分气派。

由于各房大屋,设计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有如迷宫一般,但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各户却出入方便,来去自如。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洪坑戴氏造厝时,请来各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包括山川环境、总体配置、局部安排、土木施工和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特别是民居的雕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村落的石雕颇见功底,流畅的雕刻线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尤以花草树木之雕见长,且主要是浮雕,这些花卉树木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客厅屏风、壁木橱窗、梁柱上的木雕,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门厅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草组成的图案,篇幅布局巧妙。乍一看,似乎无甚区别,细一辨,在这些动植物雕刻中竟奇迹般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或“福、禄”、“孝、悌”等形态迥异的字,令人叹为观止。屏风的横木板上还有镶嵌的梅花雕、葫芦镂刻,整块屏风气韵浑然,古色古香。

据说原先这些雕刻的外围大都漆上金漆,可以历经多年而不变色,每逢庆典节日,只要用清水稍加洗刷,便可熠熠生辉。木雕中的窗格、雕栏、门额上的琴棋书画图案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艺术风格。

洪坑古村落里面,有个城墙团团围起的寨子,楼门是由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四字,含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之意。寨子里相当宽敞,有住房、水井、场院等生活设施,每逢多事之秋,族人集居其中,足以抵挡长年累月的围困,如今楼门虽然失去了用处,但堡内的住户继续繁衍。漳州地区的古堡古寨不少,这是因为明代以后,倭寇、海盗以及土匪的不断骚扰,加之家族与村落间的械斗恶习,导致防御性建筑的大量出现,遂为闽南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