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浒”是高淳著名的民俗文化表演,相传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水浒”是高淳传统的武术技艺,最先发源于高淳阳江镇费家嘴村,以刘姓最为著名。起先,这一传统技艺是村民为防强盗而练的,至今已传承了八百年。现在,每逢节日村民们都要举办这样的活动,成了村民重大民俗活动。
费家嘴村是一个300多户村民的小乡村,村里大部分村民以刘姓为主,村庄紧傍水阳江边。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至今有800年的历史,宋政和五年,这里筑起了永丰圩,陆续有山东人迁居这里,山东人有习武之风也随之传入,其中刘姓家族居住永丰圩西部,即现在的费家嘴村。水阳江上通太湖,下达长江,经常有强盗出入,村民出于自卫,每到农闲季节村里人习武练拳,刘氏家族为了让后辈继承习武之风,每到节日就组织村民巡回演出,由此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
“打水浒”本是一个拳种,又叫梁山战鼓,其拳派主要源于少林拳,融合了皖南山区及北方一些武术门派特点,同时兼顾高淳当地沟河交叉、水网密布特点,适应水中格斗和船上对打。
清晚期到民国年间,由于兵荒马乱,高淳民间习武之风最为兴盛。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打水浒”也由最初实战性的“双打”,逐步演变为艺术性的武技表演。
每年进入冬季农闲季节,村中武术拳师在稻场或公祠厅堂传徒授艺,节日期间应邀于庙会、节日场所公演,此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打水浒”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集合在一起,或单人,或群体,或徒手,或使用刀、枪、剑、棍,有层次、有条理地表演。最初,“打水浒”主要是为了操练武功,达到防身健体、守卫家园的目的。后来,则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并根据《水浒传》的内容,编排武松上山、孙二娘开店、阮小二摆渡等戏剧性武打场面。
“打水浒”的表演者完全用真刀真枪,按照武术套路表演,武术技巧性极强,颇具攻防合一之能,表演者配合默契,动作准确无误,否则便会造成伤害,素以惊险著称。
“打水浒”的人数由少到多,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长短兵器皆用,软硬兵器齐全,音乐节奏明快,舞台氛围越打越热烈、越打越热闹,打出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