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佛堂古镇


佛堂是义乌历史悠久的名镇。

在以“小商品世界”著称的浙江省义乌市以南15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名叫佛堂的古镇。从字面上解释,佛堂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而义乌佛堂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名镇。

古佛堂历史悠久,滔滔义乌江穿域而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佛堂因佛缘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楹联。

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名闻江、浙、闽、赣、皖。

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

据嘉庆年间的《义乌县志》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到清末民初时期,佛堂已成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

在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千米江岸桅杆林立、泊舟如蚁,凭借义乌江的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前,义乌江是义乌东、西、南各乡的水运要道。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3至5吨的木帆船。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

而今的佛堂镇早已旧貌换新颜,现为义乌市第一大镇,也是义乌市唯一的国级历史文化名镇。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镇区内拥有数百幢明清建筑,白墙青瓦,典雅清秀,独树一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建筑、绘画、雕刻"三位一体的中国建筑特点。佛堂老街古色古香,总长2000余米,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其建筑年代和风格大多为明清、民初时期。现均得以保存并推陈出新。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出新了许多街道、古建筑,培养了许多民间艺人,使当地的手工业制作方兴未艾。每年都有百万人前来观光访古。未来古镇佛堂还将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佛堂镇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

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的,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居住在香山的岩谷丛林中。后来,达摩云游到松峭山,与梁朝侍郎乌伤人楼偃相遇,两人志趣相近,谈得很投机,达摩就邀请楼偃次年回乌伤募建香山寺,楼偃欣然应允。

寺建成后,达摩就成了寺中的方丈。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3月14日,达摩到附近村庄参加斋会,斋会结束后,达摩就不肯回寺,众人苦苦相留,达摩说:贫僧缘会而来,缘尽而去。众人见达摩去意已决,只得挥泪送别。

达摩向南而去,到了金山。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有的堤岸已冲开缺口,洪水无情地淹没了田野,地势低洼的村庄也浸在水中,村民有的爬在屋顶,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已被洪水冲走,在水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江上虽有几只木船,面对惊涛骇浪,都泊在堤岸边,畏缩不前。达摩是一位高僧,神通广大,面对此情此景,口念咒语,把随身携带的铁鱼磬(一种用铁制成,形如鱼的法器)抛入空中,只见铁鱼磬放出万道光芒,变成一只木船飘入江中。达摩又伸手一指,木船就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快速驶去,船在汹涌的波涛中,迂回曲折,直至把所有受难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达摩才收回铁鱼磬,并把一把雨伞放在水上,自己坐在伞上漂流过江,到稽亭塘点化傅翕(即后来的傅大士)去了。

为了感谢达摩救人的大恩大德,老百姓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们顶礼膜拜。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佛堂人民十分珍惜这座古寺,几经修缮,几经重建,渡磬寺至今仍完好保留在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