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是国内现存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历经元明清等朝代,于明朝完善,所以榆次城隍庙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群。城隍规格形制和衙署建筑是很相近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建筑完整,雕刻精巧,布局完美。居山西现存城隍庙之冠,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供奉的城隍爷是百姓敬仰的宋代名相寇准和他的夫人。

城隍庙位于榆次市城区东大街中段,榆次城隍庙是榆次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在全国的城隍庙建筑中,也以它独特的建筑构思和精美工艺别具特色。

城隍庙作为宗教建筑,它祭祀供奉着道教系统中的城隍神。城隍庙现存建筑均为明初至明中叶所建,当时正值我国古代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嬗变的关键时期,其建筑结构和制作手法一方面大量保留了宋元建筑的特征,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建筑工艺手法,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代至二十年(1362)由蒙人达鲁花赤帖木尔主持将城内善政坊拆迁而建城隍庙。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成化十二年(1476),拆大殿移建寝殿,寝殿前建大殿五间。后几代陆续增修扩建,直至嘉靖十年(1533)在山门西侧东西各建牌坊一座,并在山门两旁竖铁旗杆两根,至此城隍庙全部完成,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民国,以及建国后都不同程度地作过维修。

在一些动乱时期,城隍庙损坏严重,庙内泥塑全部被毁,个别建筑拆除,但形制、主体基本完整。

1996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古老的建筑群终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后院,正面为寝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寝殿与配殿间各有一面砖雕双龙八宝影壁。后院地势最高,加上殿屋建筑教小,显得平和近人,阳光明媚。这里应是城隍办公之余,休闲之所,红花绿树掩映,别有一种悠悠然清闲自在。

玄鉴楼。玄者,阴也,黑也,代指冥间;鉴者,镜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惩恶扬善。玄鉴楼临空而立,檐牙高挑,与山门相对,置身其中,非仰首不可见天,由不得心中震慑,俯首帖耳,毕恭毕敬。东西又有钟鼓楼相傍而建,迎送朝霞落日。

城隍庙的琉璃影壁,及屋顶琉璃,也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这时正处于我国落陶瓷业的极盛时期。城隍庙的琉璃胚胎坚实,施釉均匀,色泽玉润,雕塑工艺上采用了高浮雕的塑造手法,主题突出,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砖雕影壁古朴典雅,雕刻技法娴熟,整个布局疏朗有致,是研究明代雕刻的典型事例。城隍庙独特的建筑结构,精美的建造工艺,是国内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组城隍庙建筑群。

显佑殿,前街抱厦为献殿,供人参拜。东西各有十七间廊房环绕,合为一体。中院地势低凹,但却十分宽广。置身其中,顿生渺小无依之感,殿宇巍巍,门窗洞开,幽深不明,环顾四周,尽是鬼判狰狞,形成了一种天网恢恢,插翅难逃的感觉氛围。

城隍庙的玄鉴楼与乐楼及戏台影壁分三次建成而浑然一体,屋宇重重,檐牙高挑,彼此兼顾,相得益彰。在梁架构造及外观形式上别具一格。

玄鉴楼建有二层神乐楼和戏台人们在这里祭祀城隍,上演最精彩的戏剧给城隍观看。城隍是神,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人们就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了神,使他有了人的情感,人的快乐。明朝以来直至民国三、四百年间,人们一年几次祭祀城隍,演戏给城隍看,逐渐围绕城隍庙形成了庙会,十里八村都携带了自己的农产品等来这里交易,且闹一些红火。平民们既祭了神,又自娱自乐。城隍庙庙会数百年不衰,直至解放后,才终止了这一民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