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汉人宰相刘统勋


遇事即神敏,秉性复刚劲。德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这是乾隆皇上缅怀已故大臣刘统勋时写的诗,每每一想到这个为大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臣时,乾隆总是唏嘘不已。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是刘墉(刘罗锅)的父亲。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5岁。在朝居官长达49年。逝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刘统勋的祖父是进士出身,曾住户部广西员外郎,父亲是康熙朝进士,任羌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勤学苦读的刘统勋在19岁那年考中举人,26岁那年高中进士。“一门三进士”的荣耀,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刘统勋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学得会,不依靠关系,凭着自己真才实学博取功名的优秀“官三代”。

刘统勋于雍正二年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储备干部),授职编修。这一段工作经历对他的从政之路至关重要。乾隆一继位,刘统勋便被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任职锻炼。一年后,升任刑部侍郎。以实职形式继续在浙江省工作,翌年返回京城,从此踏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仕途之路。

身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刘统勋,还是纪晓岚的授业恩师。刘统勋也算是少年得志,于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雍正二年中进士,时年26岁。他在雍正朝先后供职于翰林院和詹事府,并在南书房充当过雍正的文字侍从。

乾隆皇帝继位后,非常欣赏他的工作能力,当年便封为内阁学士,派去浙江协助治水,工作突出,第二年,又升为刑部侍郎。

乾隆六年,刘统勋被授于都察院御史,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检察长。上任一年,刘统勋上书弹劾当朝两位权势滔天的满汉宰相张廷玉和讷亲。他大胆的指出了朝廷用人方面的弊端,首先是朋党,这是说张廷玉。这时的张廷玉已是三朝元老,张家一家光为官者十九人,门生故吏更是遍天下。刘统勋的奏折中说,为了保全张廷玉的清誉,张氏亲属子弟应“概停升转”,必须自我抑制。至于讷亲,弱点颇多,并且兼职过多,权利过重,非“谦受益”之道。可以说这个举动彻底震撼了乾隆,虽然他当时还不能动张廷玉,也舍不得讷亲。但刘统勋的建议与他的思路相当一致,让他对这个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相谏的刘统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后,乾隆对刘统勋格外眷顾。

乾隆十一年,命刘统勋代理漕运总督,十四年,任工部尚书,乾隆十七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在军机处行走。十八年,又奉命调查江南韶伯湖的减水闸及高邮的车逻坝决口一案。刘统勋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下河堤,走访河工,深入调查,了解真相,不但彻底解决了问题,还连带查出了一批贪官,任务完成的相当完美。

此后,刘统勋多次被派去治水,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因为对治水的认真负责,为朝廷挽回了一次次的损失,为当地百姓避免了一次次的灾难。

公元1770年,首席军机大臣,宰相傅恒去世。因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乾隆命尹继善接替傅恒,刘统勋成为协助尹继善的第二宰相。可惜的是,两人都已年过古稀,尹继善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乾隆又让刘统勋接替,这样,刘统勋成为军机处建立以来第一位汉人宰相。

1773年,当上宰相才两年的刘统勋病故于上朝的路上,乾隆听闻噩耗后感叹道:“朕失一股肱之臣!”遂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这可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不仅如此,乾隆还亲自前往刘统勋府上祭奠。但是,刘统勋府上的里门很小,车马和步撵无法通行,乾隆皇帝就干脆步行进去送了刘统勋最后一程!

回到宫里,乾隆皇帝流着真诚的眼泪昭告群臣:“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虽然刘统勋当了几十年京官、久居相位,但他从不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因此一直为乾隆皇帝所器重,被乾隆皇帝视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大清国的“真宰相”。

为什么说刘罗锅不是宰相,原来真正的宰相是他爹!怎么回事哪?

刘统勋不仅做人耿直敢言,而且还十分清廉。当官当了50多年没有添置一点家产。这是同是汉人的张廷玉所不能比拟的。也许正是由于刘统勋的这种品质,才导致乾隆更宠信刘统勋。

刘统勋在乾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清朝的时候,光有大学士还不是真宰相,只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能算得上真宰相。然而刘统勋就是兼任了军机大臣,而且还是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总理了,真真正正的宰相。

至于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刘统勋的余荫,然而刘墉只是体仁阁的大学士还不是军机大臣,所以他只是一个假宰相副总理而已。好在刘墉为官清廉,没有丢他父亲的脸,成为当时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