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国歌的诞生


1949年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

承担研究国旗染料重任的东北化工局研究室

试验了无数种色基

也染出了无数种红色

……

终于找到了“国旗红”

国旗红是鲜血红

五星红旗染上了自己的色彩

永不变色

在1950年的机床车间里

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参与制造国徽的吴嘉祜回忆当年场景

“看着验收国徽质量的领导嘴角带笑容了,

我太激动了,

眼泪都淌下来了……”

国徽是庄严的、骄傲的

见证了我们每一次重要的时刻

铸就在我们心中

1935年,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

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录

1949年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在开国大典上奏响

……

国歌

成为每一位中国人

热爱祖国 坚守初心的激昂旋律

国歌之魂

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坚强不屈,奋勇向前

五星红旗诞生背后的故事

大家知道国旗的样子是谁设计的吗?关于国旗设计又有哪些故事呢?

在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天安门广场由毛泽东主席升起,冉冉升起的红旗代表着中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引起全国人民注目的五星红旗却并非出自书画大师或政治家之手,而是来自一名普通市民的设计投稿。

当时时任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的曾联松,从《解放日报》上看到新政协发布的关于征集国旗设计的启事后,心潮澎湃,势要画出一幅满意的国旗来表达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那段时间他天天将自己关在阁楼里构思,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似痴如迷。

但设计的最初并不顺利,废弃了不少的设计图纸。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随后耳边传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美唱曲。

“盼星星,星星”,曾联松灵机一动: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吗!当年的工农红军也是以五角星作为自己的标志。用五角星作为国旗的标志主题,该多有意义呀。

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想好了设计主题,那么接下来的细节怎么设计呢?要一颗星还是两颗星?怎么设计会让国旗蕴含深刻的含义呢?

对此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在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象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象征着人民团结战斗,走向胜利。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设计整体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象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最后在代表共产党的大五星内添加代表工农的锤子和镰刀。经过反复推敲,曾联松完成国旗设计稿并将之寄出,参加国旗评选。

现在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倍感骄傲与自豪,但最初选定国旗样式并非易事,事关国家形象,关于国旗的选定,慎之又慎。五星红旗的“夺冠之路”走的也是十分艰难。

第一难:竞争者如云

自从新政治协商会议发出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后,共收到2992幅(一说为3012幅)应征国旗图案,其中包括美洲和待解放区寄来的设计稿。其中只有38幅被选入候选草图,而曾联松的设计草图在最初甚至未能入选。

后来在田汉的主张下才得被收为“复字32号”“红底五星旗”,并对细节做出调整,去掉镰锤图案。

第二难: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最初毛主席及多数代表都赞成一颗星一条横杠的图案,这无疑又增添了五星红旗入选的难度。

幸而,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由此,该幅设计被否决。

第三难:四颗小星含义不妥

五星红旗遭遇“史上最大难关”。会中有代表觉得方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提法不妥,不应提到资产阶级。

看到这里不由的为五星红旗捏一把汗。

幸好,有代表向周总理推荐曾联松的“红底五星旗”设计稿,并获得了总理认可,毛主席也认可四颗小星围绕大星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的深层含义。

最终在对这一设计图案作出局部修改,去掉镰锤图案后,敲定采用五星红旗作为国旗。

三大难关,只要一关未过,能够带给我们骄傲与自豪的五星红旗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信仰,你是我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愿祖国未来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国徽是如何诞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向全国发布,现存于清华大学档案馆。国徽采用金、红两色,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稻穗和齿轮。

如此富丽庄严、气势恢宏的设计,经历了怎样精彩动人的创作过程,清华大学档案馆几件珍贵的藏品,为我们讲述了国徽诞生背后的故事。

历史回顾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徽征集启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均未被采纳。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重新开启国徽设计工作。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1950年6月,政协会议讨论的国徽图案中,清华大学设计的5颗金星方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小组设计的彩色斜透视天安门图形方案受到与会者赞赏,并请两个专家小组综合几种不同方案的优点再做设计。

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自己家中召集设计组成员,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徽图案内容增加天安门和麦稻穗等元素的要求,讨论开展新一轮的设计工作。设计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绘制天安门立面图,有的研究国徽外形采用正圆还是椭圆,有的研究麦稻穗的形象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张昌龄先生为研究齿轮形式特意去找清华机械系的老师请教绘制标准机械齿轮图的原理和方法……大家每提出一些方案设想后,就在梁、林两位先生的主持下,组成几个整体图案。

梁思成先生为国徽的设计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夜以继日地研究、创作,甚至将家变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发上随处可见国徽设计方案,每天来家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的营建系师生络绎不绝。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本来就体弱的梁先生病倒在床。馆藏的拍摄于1950年的照片,生动记录了病榻上梁思成手捧国徽设计稿与林徽因推敲、讨论的情景。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徽审查小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各抒己见,最终选定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庄严典雅的清华设计方案。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国徽图案。

随后,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承担了将国徽从平面图案做成立体浮雕模型的任务。高先生不顾盛夏酷暑,精雕细刻,常常凝思几个小时才动一下刀。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符合于应用条件,高先生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红缦穿插的形态等,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更统一,更自然美观。有人认为国徽图案已经批准不应再做修改,高先生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信陈述修改理由,得到中央的批准。国庆前夕,高庄、徐沛贞等先生带领营建系学生,完成了第一批各种规格的国徽模型的制作任务,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墨线图和断面图。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及说明。新中国美丽而庄严的国徽终于诞生了!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制作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床厂。1951年5月1日,由沈阳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焦百顺、裴庆江、朱风仪等铸造出的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歌的诞生

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赋予国歌与国旗、国徽同样的宪法地位,有利于维护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国歌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新中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时,也就呼唤新国歌的诞生。《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新中国成立之际,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

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国歌一致通过了4个决议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伴随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