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大水库 峡山水库


你知道山东省最大的水库(人工湖)叫什么名字吗?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相对于浙江省最大水库新安江(千岛湖)的知名度,山东最大水库好像有点默默无闻,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峡山水库。

峡山水库又叫峡山湖,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有“齐鲁第一库”的美誉,位于潍坊市区东南50里,昌邑、高密、安丘3县交界处的潍河河道上。

水库的北端有一座峡山,这也是水库名字的由来。峡山海拔并不高,只有约170米,但在身处平原,却也显得雄伟。峡山山形像一只老虎,因而峡山又叫卧虎山。山上还有多处人文景观,如玉皇庙、娘娘庙、吕祖洞、伯温洞,相传明朝军师刘伯温曾在此隐居。

峡山水库主坝全长2680米,为均质坝,主要在安丘境内。副坝长24300米,在昌邑、高密两市。峡山水库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校核标准为万年一遇,溢洪闸最大泄洪流量18500立方米每秒。

如今,峡山库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花草树木繁多,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大型天然场所。在水库内,还有几处小岛,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七里兰岛,位于水库南端,岛上树木丛生,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这一切,都归功于5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水库兴建工程。当年,10万多百姓不计酬劳,自带干粮,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最终改变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峡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11月,1960年10月竣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历史上潍河曾叫淮河,因为它频繁决口,泛滥成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下游的两岸群众称它为“坏河”。过去,昌邑、潍县的群众常说:“开了吴家漫,昌邑、潍县跟着转。开了红崖口,昌邑、潍县跟着走。”“开了田家湾,淹了东半天。过了胶莱河,淹了三合山。”当时修建这座水库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潍河下游两岸的洪涝灾害、农田灌溉和沿海群众吃水问题。

峡山水库开始时上阵劳力36000人,最多时达到73000人,加上后勤人员超过10万人。水库工程指挥部对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每个县为一个兵团,兵团之下设营,1个公社为1个营。昌邑县当时16个公社,共组建了15个营。高戈庄公社位于库区,全部土地被水淹没,公社整建制取销,社员异地安置。

水库工程指挥部驻昌邑县东扶戈庄村,昌邑县指挥部驻昌邑县庞家山后村,民工全部在工地上住工棚。工棚是向下挖半米深,四周筑起1米高的土墙,上面用木头和草搭顶,里面用草铺成地铺,条件十分艰苦。水库国家投资6900万元,基本上全是工程费、材料费,不下发各县,只给民工1个工日1毛钱的生活补贴。民工都是从家里带粮食、咸菜和工具,由村里记工分,其它没有任何报酬。

修峡山水库淹没了大概100多个村庄,其中有昌邑县的60多个村(高戈庄公社的全部,岞山和丈岭各一部),安丘县的一部分,高密县的一小部分。库区移民有的安置在本县,有近4万人被安置到吉林省。移民听从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了很高的觉悟。但是,去东北的很多群众由于水土不服,患大骨节病,受了不少罪,后来大部分人回到了原籍。

峡山水库库容是13.77亿立方,兴利库容为5.01亿立方。水库建成后当年就经受了严峻考验。1960年8月12日,潍河发生特大洪水,峡山水库入库流量达到每秒6830立方,水库大坝和潍河下游两岸群众安然无恙。1974年8月13日,潍河出现更大的洪水,入库流量达到每秒10400立方,水库再次发挥防洪作用,化险为夷。这两次洪水,如果没有峡山水库,潍河下游肯定要出现毁灭性的灾害。峡山水库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峡山水库在抗旱灌溉方面也发挥巨大威力。当时,峡山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100万亩,其中昌邑60万亩,高密25万亩,潍县10万亩,安丘5万亩。水库配套设施建成后,实际灌溉面积达到了153万亩,其中昌邑78万亩,高密38万亩,寒亭26万亩,安丘8万亩,潍北农场3万亩。由于峡山水库每年放水灌溉压碱,昌邑、潍县北部的盐碱地得到改造,土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亩产由原来200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斤。群众吃水问题也得到了根本解决。

1959年12月24日,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昌邑市卜庄营的电影记录片,片名为《峡山水库帅旗飘》。片中绝大部分是卜庄营的镜头,片子长达1个半小时。该片于1960年1月16日拍摄完成,首先在峡山水库工地试映,然后在全国放映,影响很大。昌潍专区曾有两部拷贝,其中1部1966年3月还曾在昌邑县和地委礼堂放映过。同年7月份,专区招待所所长还接触过这部片子,后来“文革”形势乱了,片子下落不明。

另一部存档的片子被省档案馆要去了,后来进了中央档案馆。1998年,曾有人查找过这部片子,据说在北京中央档案馆,已作为重要档案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