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十二月,古称“腊月”,据说这个称谓始于汉代。每逢这个月的第八天,即腊月初八,太原的人们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都要过传统的民俗节日“腊八节”,按千百年的习俗吃“腊八粥”,有些地方,比如太原西部的山区农村,仍要按代代相传的惯例,举行“打冰”活动。
过腊八节,吃腊八粥,这在今日太原的广大乡村,仍然受到庄户人的青睐和重视。每到这天早晨,鸡刚刚啼叫,家家户户的婆姨们就开始忙活了。她们选出8种粮食及干果,诸如红小豆、软黄米、豇豆、江米、菜豆、核桃仁、花生仁以及红枣等,淘洗干净,一俟水沸,先煮豆类,再下干果,末下米类,直至粥熟起锅。
在熬粥的过程中,当8种食物下入锅后的第一次锅沸时,要将锅中的沸汤撇出一碗,放于院中结冰。据说,这碗腊八粥汤所结出的冰,哪一边高,来年哪一个方向地里的庄稼就丰收。腊八粥熬熟后,第一碗要由家庭主妇用来祭祀神仙土地。这种祭祀没有什么仪式,反正是从家门到院门什么地方都用木勺抹一点。抹到门环上叫祭门神,抹到磨盘上叫祭磨神,抹到土地堂上叫祭土地……一俟祭完各路神仙,便要招呼家中老小,乘太阳出来之前吃腊八粥。不过这种习俗早在解放后不久便已淡化,只留吃粥而已,其他一概不存。
至于腊八粥究竟需要哪8种粮食作物,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一般视地区的种植物而定,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论。但是,在平川地区似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定要有红小豆和软黄米两种为主的粮食作物,而且一定不能用小米,至于为何不得而知。
当然,腊八粥之名既有“腊八”这个日子的含义,又有由“八种”食物所做的含义,但主要还是为第一个含义而言,因为,对大部分地区的家庭来说,所倡8种粮食作物来熬粥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作法。在旧社会,庄户人家谁家能拿出8种粮食去做粥呢?而且,在太原的西部山区,历来就有用“馏米”做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打冰,是盛行于原阳曲县西部山村的一种腊八节习俗。这种打冰活动,大多在太阳出山前的拂晓时开始。是时,家家户户的人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到离村稍近的河沟中打采冰块。人们把这些打下的冰块抬回家中,捣成碎块,置于土地堂、天地牌位以及房门、院门等地方。在冰块上抹供以“馏米饭”——当地的腊八粥,作为祭祀各路神仙的供品。依当地习俗,最大的冰块要放置在来年下地的粪堆上。据说,这与纪念释迦牟尼佛冰山成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