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24节气中的夏令关键气节,古代有庆典。据文献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但武进民晨夏至日,者是家家户户吃馄饨,谓可免疰夏,故有“夏至馄饨免疰夏”的谚语。
疰夏,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时令病。患者长期发热、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口渴尿频、消瘦烦躁……一人生病,全家不安。武进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夏至吃馄饨的风俗,在天气乍热,人们胃口普遍欠佳时,确能起到一种调节口味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夏至,又是一年365天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在农业气象上谓之夏令交“时”之日。“时”有头时、二时、三时,头时七天、中时五天、末时三天,时初雨谓“迎时雨”,时末雨称“送时雨”,时末忌雨。农谚云:“三时三送,低田白种。”又曰:“高田只怕拦时雨,低田只怕送三时。”二时忌打雷,谚语:“中时有雷没低田。”时中气候寒冷主涝,谚云:“时里寒,没竹竿。”(“没”是淹的意思)。
“夏至馄饨免疰夏”。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医学依据呢?
馄饨作为面食的一种,的确有一定的防疰夏效果。因其容易消化,医生一般都会推荐给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恢复期的病人和夏天胃口不佳的人食用。
有些疰夏病人整天吃些粥、杂粮等半流质食物,营养肯定要缺乏。馄饨既有面粉,又有鲜肉、蔬菜,很适合给这类人调调口味。
其实,疰夏的病因主要与气温有关。因此,高温当前,可利用家中空调进行降温,但温度必须适宜。此外,可翻翻花头搭配饮食,以保证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和E族也要适量补充,这可是耐高温的法宝。
民间有"夏至馄饨免疰夏"的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暑湿困脾,脾胃功能失调,不仅影响食欲,对营养吸收、机体调节也很不利。这个时候,口味清淡、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的面食自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
盛夏,有些人会有胸闷不适、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微热嗜睡、出汗较多等症状,人也日渐消瘦,如果上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到了秋季,天气凉爽以后,这些症状便会自然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疰夏。
中医认为,盛夏之时,暑气当令,人体消化功能较弱,而根据中医理论,暑邪致病易耗气伤津,故肺胃阴伤之症多见,故疰夏宜吃清淡多汁的新鲜瓜果蔬菜;容易消化的食物;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清补滋养凉润作用的食物。
饮食清淡并非只吃素
有些老百姓认为饮食清淡就是指吃素不吃荤,于是为防疰夏,每天的餐桌上就只放素菜。而夏天体力消耗较大,体内代谢较高,蛋白质消耗也增大,结果一个月下来,营养不良,脸色变差。窦主任表示,饮食清淡也要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但缺少蛋白质,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蛋白质不能少,应保证瘦肉、鱼肉、蛋奶类等富含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饮食清淡,应该在烹调方法上下功夫,尽量多用蒸、炖、煮、凉拌,少用炸、炒、煎。
选择适宜饮料
夏季高温,人体水分消耗多,自然也是各种饮料的消费旺季。不少人喜欢喝一些碳酸类的冰镇饮料。其实,市场上所售的软饮料大多热量高,且碳酸类饮料气体较多,容易造成或加重消化不良症状,而冰镇之品直接造成消化道温度下降,血流减少,减弱消化力,疰夏人群消化能力弱,尤为不宜;既往实验就证明,冰镇饮料虽然口感较好,但整体的解暑效力不如绿茶热饮,后者饮后促进排汗、散热、降低体温的效果更好。
窦主任指出,炎热的夏天,人体水分丧失较多,尤其是老年人因口渴感觉较迟钝,常有慢性脱水的情况出现,注意主动补水对降温更显重要,对减少中暑、脱水、脑梗等风险有一定帮助。
同时,要注意补充随汗液丧失的电解质和维生素,所以注意选择适宜饮料,根据情况选择喝些淡盐水、运动饮料等,而一些天然饮料如茶水、凉茶、豆浆、绿豆汤、瓜果类等,不仅消暑解渴,更可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而且有一定食疗作用。
疰夏食疗果蔬
夏季是一年当中瓜果上市最多的季节,很多果蔬都是消夏的好食品,窦主任推荐了下列几种有利于改善疰夏症状的药食两用之品:李子、杏子、草莓、香蕉、西瓜、地瓜、丝瓜、冬瓜、南瓜、金瓜、苦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绿豆、薏苡仁、百合、莲子、山药、白菊花等。而在口味的选择上,宜食苦、酸的食物,因为苦可清热去火,酸可生津止渴、健胃消食。
尤其是胃口不好的人,在烹饪的时候可多加酸味食物或醋调味,既可开胃,有助于消化,亦可增强消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