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老街 博爱路


博爱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又称南北所街。海口有若干条老街,博爱路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明朝洪武28年,海口筑城。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称城内大街。1924年,海口拆墙建路,使之自南向北通抵水巷口,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将城内大街改为博爱路。以连接东、西门的新民路为界,从新民路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从新民中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

博爱路是海口老城区南北走向最长的街道,宽9米,长1295.5米,是老城区最早的街道,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街道南边的建筑以骑楼为主,为海口市老城区最繁华的商贸街,主要经营文具、灯具、布艺、节日用品等商品。

从海口城市中心的东湖公园东侧的路口往北走,便是博爱路。

整条街南北走向,中间被一条横街拦了一下,博爱路也分为两段,一段叫博爱南路,一段叫博爱北路。其实,还是一条通顺的街道,整条街叫做博爱路。

骑楼沿街而建,一般以两三层居多,一栋挨着一栋,柱柱相连。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的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和通行。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以及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而独特的雕花。虽然大多已是老旧斑驳,但韵味犹存。它有着南国近代商市的雍容华贵的剪影,又闪烁着东方巴洛克风的浪漫和辉煌……

博爱北路口,原为北门外街。北门外的水巷口港,早年是琼州府的官渡和繁荣的埠头,尤其是清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后,海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水巷口港变得喧闹而繁华。

当时的博爱路,是古海口港的货物运输大路,人员往来的要道。人们纷纷沿街做生意、建旅店,这里逐渐变成海口所城最繁华的商贸街。

南北所街由南至北自怀别亭至水巷口当时分为南门外,南门四牌楼、北门内、北门外五条街。南北所街与东西所街(现新民路)交界处的十字路口建四牌楼坊。从十字街口至龙牙巷口(现博爱南路30号)为四牌楼街,龙牙巷口至南门口为南门内街,南门口至“怀别亭”为南门的外街。由四牌楼至北门口为北门内街,由北门口至水巷口为北门外街。北门内、外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路、四牌楼街、南门内街、南门外街至海秀路三角池地段为现在的博爱南路。

清乾隆期间,南门内街建有海口驿站,位于现在的博爱南路76号的龙华花卉市场。是转交传递官府文件、民众信函、方便过往官员、学员途中休息、食宿的地方。

现在的博爱南市场,原先有座迎龙桥、也叫复龙桥、迎恩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海口最重要的石板桥,因台风破坏,曾多次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海口港日渐兴旺,海口南北所街交通十分繁忙,迎龙桥面的石板因马车辗压,轧石成轨,桥面坎坷不平,被风浪破坏严重,奉直大夫、商人陈悦丰为民排忧解难,与本街坊富商慷慨捐资重修石板桥,填补被河水冲塌毁损的河堤、路面,保障了海口这条最早的南北交通要道畅通无阻。现在河已填平,桥也废了。这里还成为生意红火的经营皮鞋和女性内衣的专业批发市场。

南门外街末端,即现博爱南横路与海府大道交口处,过去曾有一个“怀别亭”,亭内有石桌、石凳、供府城、海口两地来往的行人避日躲雨,途中休憩。海口市城内送丧的老人、小孩走到“怀别亭”便在此告别亲人的灵柩、止步回家。海口所城的居民去世后,从南门外街过“怀别亭”送往墓地,现在的老机场和省政府办公楼所在地,原来都是一片乱坟岗。下葬的大部分是府城和海口所城的居民。

北门街过去有海口较早的书店书局,如“海南书局”、“会文书店”,位于现在解放东路与博爱北路丁字路口,是当时青少年学生最爱去的地方。清末民初,广行的“五邑会馆”建在北门内街(现博爱北路70号工行分理处储蓄所及相邻的金城布艺店,由广东地区的佛山、新会、东莞、顺德、南海等地来琼经商的商家组建。五邑会馆旁有著名的“七正”店,即正合、正兴、正益、正安、正昌、正利和正祥七个商号店铺,经营纸业、爆竹等生意,为来自广东佛山的谭氏家族经营。

北门街还有海口大名鼎鼎的“精华公司”由新加坡海南籍侨商经营,主要从事百货、布匹生意,位于现在的“文华楼”翰文图书文具店。

南门内外街,曾是最早迁入海口谋生的外乡人居住区,以做小买卖和开小店铺为主……到了晚上,博爱街的店铺灯火通明,楼上的广告牌竖立在街头两旁,五彩缤纷,有如十里洋场。水族馆的观赏鱼、五颜六色,在玻璃水箱中游戈,摇头摆尾,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美丽。

这条老街,永远都不缺少人气,日夜都充满新的诱惑和不同的吸引力。

有空的时候,去博爱街逛逛。这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街,历经数百年岁月的风雨,繁华热闹依旧。现今,行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时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