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城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寺宋塔
漫步在蒲城县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保护完好。蒲城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境内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单位就有12处,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蒲城县县城正街,文化馆门前,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琉璃照壁,为这座渭北名邑蒲城古城点缀色彩,引人注目。这就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文庙古建群中艺术价值最大的古建筑物“六龙壁”。
六龙壁
六龙壁,一名翠屏,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仲春,原位于县文庙围墙南面正中,通高约六米,长达十七米,壁身用精制的琉璃花砖砌成。壁上有短檐,复黄、绿琉璃瓦,中间屋脊两头为螭形脊兽,中间原饰有琉璃花,可惜现已残缺不全。壁正面为“六龙泳舞”图,塑金龙六条,鳞张爪舞,蜿蜓盘旋,畅游于粼粼碧波之中。背面塑“六狮舞蹈图”,上、中层人物穿绿袍,冠带楚楚。龙狮金黄色,舞态活现。下层汪洋碧海,汹涌澎湃。前后图案,造形逼真,神态生动,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两旁各竖石牌坊一座,象征性的石柱高出屋顶,上刻云纹,称“云冠”。东西各有石匾一面,本县明末书法家、山西巡抚樊东谟大书“文章祖”、“帝王师”六字于其上。下面是象征性的石门两扇,每扇中间各刻方孔九个,人称“石门九眼”。牌坊上雕刻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牡丹、荷花等花纹,为六龙壁增色添彩。六龙壁的背后,是“文庙古建群”,房屋栉比巍峨,画栋雕梁,再后是北宋古塔,高耸入云。加上,柏桧苍翠,燕鸽翱翔,更烘托得“六龙壁”秀丽壮观,饭菜 诗情画意。
蒲城文庙
蒲城文庙也称孔庙,位于县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原庙址较小,明低进行过几次扩修。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修建大成殿和东西廊原。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修建了明伦堂、东西斋房和敬一阁,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修建了棂星门,六龙壁、石牌坊,开凿了泮池。清代又有几次修葺,文庙共占地约廿五亩,围墙216丈。
王鼎纪念馆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七十五岁。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少年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士。
林则徐纪念馆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
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陕西蒲城县城东槐院巷,座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为花园,占地2亩,是杨虎城将军故居,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虎城将军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早年投身旧民主革命,是陕西靖国军主力,先后任师长、军长、陕西省主席、国民党五中全会中央常委。1934年与张学良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促进抗日,后被蒋介石残杀于重庆,终年五十六岁。
东西两院都是公元1934年3月12日(古历)开始修建,10月底以后完工,均系关中地区民间传统木式结构,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油漆光滑,色泽明快,秀而不俗。现在故居收藏的有杨虎城将军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同时还展出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照片和连环画一套,介绍了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和他的战斗经历。
清代考院博物馆
清考院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东。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主要用途:解决县上小考要搭考棚之不便;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考院座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现在展出的内容以反映各朝县试、俯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制度的文物及文史资料、写真图片为重点内容,展示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揭示在这一制度下,读书人从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涉足鼎甲,摘取状元桂冠的艰辛。
其次,展示部分考试过程中发生的趣闻、历史事件及相关重要的图释等。从科举前的选官制度(两汉时期)到隋的创立、唐的完善、宋的发展、元的中落、明的鼎盛、清的终结,行成了科学的、有序的编排,是每位游客参观后对中国的儒学科举制度有一个全面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