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王皮湾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街道办温家沟行政村王皮湾组。从1940年12月起成为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发射地,现划定的王皮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的保护范围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旧址东、西、北至旧址本体外扩20米,南至延安—志丹公路,东、西、北至保护范围区外扩100米,南至延安—志丹公路为该旧址建设控制地带。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我党领导、创立的第一个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播音,呼号XNCR,被誉为“冲破黎明前黑暗的灯塔”,领导抗日救亡、挽救民族危亡的“红色电波”。王皮湾旧址被广电总局和专家认定为人民广电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祥地。

1940年3月,周恩来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带回来一部广播发射机,党中央决定筹建广播电台,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军委三局九分队承担建台工作,台址选在延安西川王皮湾的墩儿山下。1940年12月30日,一道红色电波划过长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了。

1941年12月3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日语广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对外播音。

当年,尽管播音设备极其简陋,但其强劲的红色电波却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传播着正义之声,引起世人瞩目。当时人民把延安广播比作“茫茫黑夜里的灯塔”。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年使用过的播音室设在一个窑洞里,保存的还很完整,工作人员的宿舍也保存的很完好,几乎没有遭到破坏。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广播旧址前面,树立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第一位播音员——原清志的雕像。原清志是中国籍日本人,生长在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年轻时,她曾在一间进步书店打工,并在那里结识了她的中国丈夫。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清志的丈夫决定回国投身革命,在丈夫的积极影响下,25岁的原清志毅然决然随夫来到中国。

原清志1937年来华,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在朱德同志的邀请下,赴延安参与日语广播筹备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日语广播,原清志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对外播音。

当年新华广播电台选在王皮湾,其目的是既隐蔽又安全,当时这里是一个狼群出没的地方,周围居住的只有十几户人家,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室设在这里,编辑部设在城内距此地20多公里的清凉山上,每天早晨编辑部工作人员编好稿件,由通讯员从清凉山上骑马来到王皮湾,遇到连雨天的时候,通讯员只好把稿子裹在油布里面,游泳过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因为稿子送不到而耽误播音时间。

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设备非常来之不易,广播发射机是周总理从莫斯科带回来的,动力设备是将一个破旧的汽车头改装成一个发动机,用木炭燃烧产生蒸汽推动发动机,但是由于动力比较小,周恩来把苏联赠送给自己的专用汽车捐献出来,又改装成一台发动机,两台发动机轮流工作,才能保证播音的正常进行。

据了解,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只有三个播音员,工作人员不到十位,条件非常艰苦,木炭燃烧出来的煤气经常把工作人员熏倒,不省人事。

今天,中国的播音人员已经成千上万,播音频率已经覆盖全球,中国广播新闻事业像我们的祖国一样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王皮湾旧址经多次修缮、保护,特别是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后,延安市委、市政府对王皮湾旧址进行了第二次整修,修葺,现成为全国广电系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以来,每年新入职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主持人都来到王皮湾旧址“寻根”,接受党的新闻优良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