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共有38,135人,居住在广酉的有37,933人,主要分布在环江、河池、南丹、都安等县(自治县)。其中,聚居在环江西部山区的有31,609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点八。

毛难人住在“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地方,自称“艾南”。其族名是由聚居地名称演化而来的。史籍曾有“茅滩”、“茆滩”、“茅攤”、“茅难”、“冒南”等不同称呼的记载。清乾年间(1736——1735),“毛难”之名在碑文中正式出现。

毛南族聚局地横亘,重峦迭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其“龙办”(毛难语:平坝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龙峒”(石山弄场)则种植玉米、旱谷、小米、高粱、红豆,红薯等早地作物。其它作物有烟叶、辣椒、棉花、西红柿等。土特产有棕皮、土硝、蜂蜜等。林木主要有椿、杉,松、枫等。矿产有水银、白铅等。家庭副业特别擅长饲养菜牛。著名的“毛难菜牛”,以其肉质脆嫩、瘦中含肥,不韧不腻,鲜美可口而称誉广西,远销港澳。

毛难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通用汉文。民间歌手和艺人在记录民歌、史得对,多借用汉字音、义拼成毛难语的“土俗字”。毛难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倔水语支,和壮语、侗语、水语、仫佬语和布依语有许多谐同之音,关系密切。

毛难族村寨坐落在山腰岭脚,弄场的山寨常形成依山向峪之势,平坝的村庄则散布在田垌四周。住房的主要特点为高石基麻栏建筑,底下三间平房,上面建筑两、三层围凹形的木板搂舍,上人下畜,两边峰山墙沟用青石砌成一米左右的高基脚,上面用泥土舂成。房顶大多数盖瓦,少数用树皮、石板、茅草。三间房多数成“井”字形分九个方格,从正面看,一般后横三格用木板间作内室;中心格为亲师纪念堂兼迎宾厅,中左、中右两格摆设家具,如无专用厨房,则在其中一格设火塘、架铁三脚鼎灶或舂制泥土灶,作炊事、用餐之所;前中格为大门、楼梯处,前左、前右两格亦用木板厢为客房、读书室或织布间。粮食多收藏在架设于横梁上的三层木板楼上,或置于大木园桶、竹围园仓,专制方形木仓内,玉米、小米、高粱或梗糯谷则成把吊挂在横梁上,每户房屋前沿的左边或右边架一个竹木晒楼或建一个石砌高台,作为向日凉晒东西,夏夜闲坐乘凉之用。木竹硒楼下面可作通道,石砌高台下面兼作畜圈。

毛难族食物以稻谷、玉米为主,以小米,高梁、荞麦、红薯为辅。多用豆类、瓜类做菜,肉食无禁忌,以菜牛、鸡鸭、乳狗肉和豆腐园为待客佳肴。喜用辣搬、葱蒜、姜、酸醋等为佐。

毛难族的服饰,过去男女都穿自织自染的粗市衣服。青年男女喜穿青色,中年男女多用蓝色,老年男女以黑色为主。男子为开襟上衣,宽筒长裤;女子着有开襟上衣,穿宽筒长裤。民国以前,妇女还穿着镶有三道黑色花边的上衣和滚边裤子。未婚女子头上留两条长辫,已婚女子也还留辫流髻。青年女子喜戴银镯、银牌,穿绣花鞋,尤爱背、戴花竹帽,老年妇女多包兰、黑色头巾。

毛难族男女多数自由恋爱,定情时,女方以送榄子花底、黑色缎面布鞋,男方以送顶卡花(黄底黑纹花竹帽)为最珍贵的礼物。但男女婚事仍由父母作主,若得不到父母同意也不能成亲,在父母和舅舅包办的联姻过程中,有请谋人,合“八字”,相亲、“落典”(放表态钱),进彩礼,办酒席,“踩门”,结婚时不拜堂,怀孕前不落夫家等习俗。

毛难族老人去世,实行土葬。入殓前,给死者冼身。入殓时,给死者口中放钱,手中放钞票和饭。吊唁时,后辈缠白巾,身穿白衣,穿草鞋,忌吃晕,以示孝敬。出绽时,孝男手捧灵位,头戴死者生前用过的雨帽,持孝杖和幡在前面为死者引路。土葬后,将灵牌拿回家里放在堂前供奉,数月后除去。死人安葬后一般不再捡尸骨。此后每年清明祭扫、插绺一次表示纪念。

毛难族一年中爱热闹的节日是农历新年五月庙节。农历五月庙节是毛难人特有的传统节日,又称“今龙节”,从“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辰日这一天,男女老少停止农事活动,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三界庙”前敬奉。其程序是:先由鬼师穿法衣,戴木面,边击蜂腰鼓,边跳师公舞,举行“分龙”仪式,借以表达人们对本族养牛祖先“三界公”的缅怀和敬意。接着举行“椎牛”活动。祭祀三界庙后,各家各户用事先蒸制好的五色糯米饭、粉蒸饭,几蔸禾苗和沾满彩饭团粒的柳枝(或竹桠),放在一起供奉“三界仙”,祈求五谷丰登。同时用裹着粉蒸肉的一团糯饭喂耕牛,表示酬谢他的辛劳。午饭过后、已婚的妇女携儿带女,提着装满五色糯饭和粉蒸肉的精细竹篮,回娘家与父母兄姊团圆,让家人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节日佳品。未婚的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地对歌。谈情说爱,开展各种社交活动。不少青年男女,经过日后的继续交往,情谊日深,终成眷属。

毛难族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神奇、生动的传说、故事、笑话、寓言,如“三娘”、“三九”的故事,不但为毛难族人民喜闻乐叙,而且在附近壮乡世代相传,优美、感人的“欢”、“比”、“排见”等民歌,“失约”、“寡妇”、“逃婚”等清歌,为历代歌手所传颂。民歌曲调有“欢”、“欢草”、“欢要”、“欢论”、“又宣又”、“比罗嗨”、“比三绺”、“比票”、“比三句”、“排见”等十多种,这些歌调悦耳动听,变化有致,引人入胜。毛难族的民间舞蹈群众最为喜爱的有“椎牛舞”、“瑶王舞”、“三娘舞”等。这些舞蹈表达了人们对劳动和爱情的赞美,对祖先和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毛难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功和斗争中,养成一种不怕艰苦,奋发图强,不甘“示弱”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传统。清成丰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十余万太平军回师广西,攻陷庆远府大部分州县时,其部赖裕新率队攻克占领思恩县城后,为歼灭地主豪绅“团练”,曾深入下南。毛难族人民支持、跟随太平军打击土豪劣绅,于怀远镇击毙甘当清政府走狗的下南“团总”谭寿仪(毛难人)。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失败后,牛垌、下南地方,垌场多,山寨险,是以韦樊堂、潘怀清为首的“会党”活动的重要基地。当时,不少毛难族人民参加会党的反帝反封斗争。清政府纠集官军和地主“团练”,到毛难族聚居的中南一带,围攻潘怀堂“会党”队伍,“会党”因寡不敌众而受挫,潘怀堂不幸负伤身死。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下南乡松现村农民把上门逼税的官府爪牙打翻在地。六圩群众在铁坳附近伏击毛难族著名的豪绅“团总”卢九皋,打死其卫士一名,打击了贪官污吏的气焰。一九四九年秋毛难族革命青年潭焕章、谭义修等人,从桂林回到毛难族山乡,联合进步人士谭炜、卢显书、韦家祥等人,组建了一支毛难族人民武装队伍。十一月间,他们率领这支队伍到上南乡长峒两头设伏,在附近壮族民兵的配合下,围歼了经过这里前往下南的国民党广西保安部队第十团八、九连残部,毙敌三名,生俘一百三十四名,缴获各种枪枝六十九支和一批弹药。

毛难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历史,获得了彻底解放,享有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同其它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