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谣赏析


《赤梗子》

赤梗子,赤丢丢,

爷娭带涯下潮州。

潮州有乜人?

有大舅,有细舅。

大舅打个银灯盏,

细舅打个银灯芯;

上厅拨火下厅光,

照见新娘排嫁妆。

开开笼,开开箱,

捡到槟榔四四方。

分得爷食爷欢喜,

分得娭食娭思量,

分得嫂食嫂绣花,

分得哥食哥骑马。

骑到娭姐门脚下,

娭姐问佢爱糍呀爱粄?

唔爱糍,唔爱粄,

三包彩线挂白马。

注释:

1、这首《赤梗子》主要流传于梅州大埔地区。明清两代,大埔隶属潮州府管辖,大埔赴潮汕一带谋生者众,因而两地联姻的现象非常普遍。

2、赤梗子:客家地区山野间随处可见的一种小灌木植物。其茎秆赤褐色,作中草药用可煎水外用祛毒。歌谣将赤梗子拟人化,比喻被太阳晒得乌黑的孩子。赤丢丢:赤条条。

3、爷娭:客语,父母。涯,客语,我。

4、乜:音miē,客家方言,同“么”、“吗”,作“什么”解释。

5、厅:厅堂。排嫁妆:铺排嫁妆,准备出嫁。

6、槟榔:槟榔干。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似甘蕉,果实大如桃李。出产于两广、云南、海南。客家自宋代开始有女儿结婚送槟榔的习俗,夫家也用槟榔作为聘礼之一,用染红的槟榔若干,在外包装上写上双喜、百子千孙、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祥话。槟榔分别谐音“宾”、“郎”,合起来则谐音“奔郎”,表示男女双方情投意合。

7、娭姐:粤东地区客家方言,特指母亲的母亲,即外婆。

8、门脚:门槛。

9、佢:他;普通话读作qú,客语读作ge。

10、爱:客语,要。糍:糍粑,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美食。粄,音bǎn,饼状的米制品,种类繁多,如艾粄、红粄、老鼠粄、龟粄等。

11、唔:同“毋”,不。

12、彩线:女孩刺绣所用的绣花线,因颜色丰富,故称“彩线”。

赏析:

当“赤梗子”这个拟人化了的农家小孩,第一次被父母带到远方的潮州去做客,心情十分激动,还没有成行,便奔走相告,将这一喜信告诉给伙伴们。小朋友们自然心中疑惑,去潮州干吗?潮州有什么人呀?“有大舅,有细舅。”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既成事实,但在赤梗子心中却是引以为骄的事情。

当恭敬地拜见过大小舅父后,两位对赤梗子爱惜有加的舅父,分别送给赤梗子象征光明前程的灯盏、灯芯。

赤梗子显然是随父母参加大舅或细舅家婚事的。在一派吉祥、喜庆的氛围中,整个厅堂灯火通明,一如白昼。在灯光的照耀下,只见舅家人纷纷开笼开箱,忙碌不停地铺排着表姐的嫁妆。这一切在赤梗子看来都那么新鲜,那么好奇,于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看见箱子里盛放着槟榔,就趁人不注意赶忙“捡”了过来,然后分给父母、哥嫂一起品尝。父亲心思粗狂,没心思去想槟榔是怎样来的,欢欢喜喜地咀嚼着便是;母亲却满腹疑问,暗暗思量着赤梗子的槟榔到底是真捡来的,还是偷拿来的,吃的很不是滋味;大嫂也不管那么多,趁人们热热闹闹之时,忙里偷闲地为家人绣花;而哥哥吃了则心情爽快,竟骑上马带着赤梗子一会儿便来到外婆家门口。

从歌谣本身可知,二位舅舅各自成家立业后,便与外婆分开住了。外婆家中或许还有外公,未出嫁的满姨。见到两个外孙连夜赶到外婆家来,外婆自然喜出望外,问赤梗子想吃糍粑呀,还是想吃米粄。满以为小外孙是一个好吃的小家伙,却不料赤梗子什么都不要,只要了三包丝线,五颜六色地,挂在大白马身上表示对它辛勤工作的褒奖。

作为启蒙教育的歌谣,其所宣教的道理本身很浅显,并不深奥,然而却无不涉及为人的品德、追求、价值观等等。这首歌谣着重表现的是赤梗子尊崇老人、敬重长辈的优良品德,因而虽然顽皮(“捡”槟榔),却也可爱。另一方面,赤梗子特别尊重劳动,爱惜劳动者,因而歌谣也将一种健康的劳动观念,通过歌谣的唱念,传输给了客家的孩子们。

《数数歌》

一一一,松树尾上一管笔。

两两两,两子亲家打巴掌。

三三三,脱去棉袄换单衫。

四四四,两子亲家打斗趣。

五五五,五月十五好嫁女。

六六六,河背村庄火烧屋。

七七七,天上落水地下湿。

八八八,穷苦人家捋粥缽。

九九九,两子亲家饮老酒。

十十十,糍粑粄子软泥泥。

注释:

1、松树尾:指松树枝的尾部,形似一支倒立的毛笔。

2、一管:一支。管,本义是笔管,在此作量词。

3、两子亲家:亲家二人。儿女有婚配关系的双方,互称亲家,男的称“亲家公”,女的称“亲家母”。

4、打斗趣:亲友或乡邻平均凑份子,出钱出物一起吃喝。

5、落水:下雨,落雨。

6、捋粥缽:抹干净盛了稀饭的陶缽。捋,音luō,手握着东西向一端抹取。粥,稀饭。缽,即“钵”,一种用于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较深。

7、老酒:在此特指客家冬酒。

8、糍粑粄子:一种用糯米饭通过碓臼加工制作而成的美食,圆形,饼状。软泥泥:形容软绵绵的样子,又作“软腻腻”。

赏析:

客家数字童谣是启蒙类童谣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丰富,内容繁多。如:“头放鸡,二放鸭,三开刀,四拢合,五打掌,六抱胸,七旋手,八摸鼻,九摸耳,十来抓狗屎。”歌谣唱念的同时,做出各种手势动作,一会儿双手抱胸,一会儿摸鼻子,一会儿摸耳朵,个个争先恐后地轮流排队,生怕轮到自己时排在第十位,不得不做出“抓狗屎”的动作,以逗乐众伙伴。又如:“第一龙,第二虎,第三烂狗牯,第四骑白马,第五做公爹,第六卤粉冻,第七家家送,第八磨剪刀,第九剪鸡毛。”这也是玩排队游戏时所唱的一首儿歌。第一第二,做龙做虎,神气威风,谁都喜欢充当。正因为这样,这类游戏自然就容易开展起来,进而热闹起来。“烂狗牯”最不雅,个个忌讳,没有人愿意排第三。虽然如此,最终还是有人排第三,游戏的逗乐性正好就在这里。

《数数歌》最适合学前儿童玩游戏的需要。一般先由大家推选其中一人担任老师角色,其余同伴则横排坐在凳子上或草地上,当“老师”挨着顺序一个一个“一一一”、“二二二”地点名的时候,点到那个数字,充当那个数字的孩童便念出对应的歌谣。人多则每人代表一个数字,人少则每人分别代表两个甚至三个数字,形式非常自由,场面尤其活泼。

数字“一”状物,将常见的松树尾比作一支毛笔。“冇笔懒读书”(没有笔就懒得读书),首先解决笔的问题,让伙伴们在游戏中顺顺利利上学去。

儿童毕竟是儿童,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去思想,去行动。数字“二”没有顺应去描述读书的境况,而是马上转韵,叙述现实生活中两亲家见面握手、击掌的欢喜场面。唱念数字“二”时候,相邻的两个同伴可以模拟两子亲家,或握手,或拍巴掌,使游戏更加有趣。这首童谣还在数字“四”、数字“九”再度描述两子亲打斗趣、饮老酒的情景,增添了游戏中“过家家”的成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儒家思想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大比例,尽管是寓教于乐的童谣,也潜移默化着诸多孔孟之道。凡是凑一份热闹,问一个为什么,或穷究一个结果,这是儿童好学好问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河背村大火烧屋,关心!天上落水之类的每日天气,关心!至于穷苦人家缺衣少食,“捋粥缽”一般勤俭持家,更是过去大多数客家儿童人人心酸的事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客家人曾经都很穷,有的至今还很穷,但客家人“穷人多明年”,人穷志不穷,再穷也要让子女上学读书,再穷也决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情。

《砻谷》

砻谷窸嗦!大婆踏粄。

无粄分,分个拦身襟。

塘里洗,井里荡,

荡得一条大鱼王。

头仔拿来食,

尾仔拿来讨媍娘。

讨个媍娘高天天,

炊的米饭臭火烟;

讨个媍娘矮缩缩,

炊个米饭香馥馥。

注释:

1、《砻谷》童谣版本繁多,本歌谣主要流传于梅州地区。赣南宁都县客家流传的《砻谷》,首句也以“砻谷”、“窸嗦”起兴,内容虽然差别较大,却也同样富有情趣。抄录如下:“砻谷子,窸窸嗦;做饭食,供婆婆。婆婆嫌冇菜,打烂盎罐嘴;盎罐嘴里有塊肉,拿畀妹妹吃也会唱竹曲。唱嘅吗格竹?唱嘅五谷大丰熟。”(供:种,供养;盎罐:储藏食品的器皿。拿畀:拿给。唱竹曲:唱歌谣;竹曲,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竹枝词”的俗称。吗格:什么。五谷大丰熟:五谷丰登。这里指庆祝丰收的歌谣。)

2、砻谷:在现代碾米技术未能到达客家地区之前,将稻谷脱壳、去米皮的工具叫做“砻”(音lóng),形状有点像石磨,多以竹木材料制成。砻谷,即将稻谷变成米的劳动过程。窸嗦,描摹砻谷时发出的声音。

3、大婆:父亲的原配。细婆:父亲的妾,即小老婆。这首童谣以细婆子女的口吻唱出来,讲述了细婆子女在家中经常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事实。就儿童思想启蒙而言,有侧面教化客家儿童长大后切莫三妻四妾的作用。

4、粄:音bǎn,圆饼状米制品。踏粄:拿米粮去踏碓,舂成米粉,准备用来做粄。

5、拦身襟:即围裙,一种穿着在前胸,用于保持衣服干净卫生的衣饰用品。客家女子做家务、做女红时,都爱穿着它。又作“拦身裙”。

6、媍娘:媍,普通话读音fù,客语读作fu1,又多写作妇娘、晡娘,已婚女性的统称。在此指妻子、老婆。讨媍娘,俗称“讨老婆”,娶妻子。

7、高天天:形容身材高大。矮缩缩:形容身材矮小。

8、炊米饭:煮饭。

9、火烟:米饭烧焦的味道。

10、香馥馥:香喷喷,指饭菜香甜口口。

赏析:

这首童谣告诉儿童,娶妻要娶有才而且有德的,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唱念这首童谣时,大人的两手握着小儿的左右手,使他两只脚站在地上,身躯一前一后随歌谣韵律运动着,仿若砻谷之状,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客家人过去主要以高矮作为审美标准,个子高的男性娶妻容易,个子高的女性则容易嫁得好人家。反之,矮牯子(个子矮的男人)难成婚,矮妮子(个子矮的女人)难找婆家。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变,客家人的审美情趣更加丰富了,但以貌取人却仍多见。现在,客家人不再单纯以高矮作为择偶标准,而主要考量因素改作了美丑、肥瘦。

孩子们向来听不进去“大道理”,直接的宣教还往往另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如何形象、生动地将“道理”通过歌谣传唱,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是客家爷娘们(父母们)费尽心思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客家童谣中,逗趣类的多由儿童自己集体创作而成,启蒙类、叙事类的童谣则多由成人创作后,再教导孩子们传唱。

粤东梅州、河源、惠州以及广西等地客家另一个《砻谷》版本则更具有逗趣性质:“砻谷窸嗦,碓米落镬;前镬煮粥,后镬焖肉。有无分涯食?冇,冇,冇。唏哩哗啦打烂镬头笃。”(镬:即镬头,就是煮饭用的大锅。镬头笃:锅底。唏哩哗啦打烂镬头笃:一句小孩天真无邪的泼赖话,意思是“你不分给我食,我就把你的锅打烂了”。)

闽西地区的《砻谷》,以清流、宁化为代表,有一长一短两个版本。

“砻谷窸嗦,碓米落镬;雷公轰轰,雨子点点;驮张脚头游天井。”(雨子点点:大雨滂沱的样子。驮:扛。张:一张;赣南、粤东等地客家一般叫“一把脚头”。脚头:锄头。游天井:在天井边转来转去;指疏通积水。)

“砻谷窸嗦,碓米落锅。大人食三碗,细人端酒盏。酒盏端落地,鸡嫲鸡子捡去篦;篦唔清,留个菌;篦唔了,留个枣,留来明年畀嫂嫂。嫂嫂有块钱,留来哥哥做盘缠。盘缠盘背脊,打死老阿鶷。阿鶷尾耽耽,担水过石城。石城跌呀倒,跌个猪牯佬。”(细人:小孩。酒盏:酒杯一类盛酒的器皿。鸡嫲:母鸡。鸡子:小鸡。篦:篦子,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普通话读音bì,客语读作pi4;这里用作动词,本义是梳理,根据童谣文本应理解为“清理”。畀:给。盘缠:路费。阿鶷:客语读作axia2,一种体型比老鹰小的山鹰,爱捕食小鸡。尾耽耽:尾巴往下堕的样子,这是鸟类随时准备出击的预备姿势。石城:地名,指赣南石城县,与宁化交界。猪牯佬:牵猪牯的人。民间以猪牯佬为低贱职业,因此多半由孤寡老人或跛脚等身体残疾者担任。跌个猪牯佬:指跌跤跌得很厉害,以至身体残疾。)

《韭菜花》

韭菜花,

拗去拗转结亲家。

亲家门头一口塘,

放嘅鲤嫲八尺长。

鲤嫲背项承灯盏,

鲤嫲肚里做学堂。

做嘅学堂四四方,

读书赖子考文章。

考哩文章马又走,

一走走呀伯公坳。

伯公喊涯跌圣筊,

跌嘅圣筊阴阴阳,

伯公喊涯讨媍娘。

讨嘅媍娘矮墩墩,

煮嘅饭子香喷喷。

注释:

1、梅州市平远县客家童谣。一首劳动游戏中所传唱的歌谣。

2、韭菜花:韭菜所开之花。秋天里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在欲开未开时采摘,磨碎后腌制成佐料。也可直接做菜,炒腊肉或炒鸡蛋。韭菜花茎干鲜嫩、清脆,用手可直接拗断。

3、结亲家:即联姻,让子女结为夫妇。

4、嘅:的。鲤嫲:母鲤鱼。

5、背项:背部。承:放置,安放。灯盏:传统灯具,分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点燃。

6、学堂:学校。最初的集体学习场所多是厅堂式,故名。

7、读书赖子:读书郎。赖子,客语对男孩的昵称。

8、哩:客语词汇,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走:跑。

9、伯公坳:泛指地名。两山之间的平地称之为“坳”,“伯公坳”指建造有伯公庙或伯公坛的山坳。伯公:土地神;正式名称为“福德正神”;赣南、闽西客家多称作“社官”、“社公”。

10、筊:普通话读音jiào,客语读作gào;又作“珓”,迷信占卜的用具。多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一俯一仰为“圣筊”,两片俯地为“阴筊”,两片上仰为“仰筊”(又俗称“笑筊”)。所抽灵签、所许愿望必须卜得三个圣筊,才能灵念。跌圣筊:掷筊。

11、跌嘅圣筊阴阴阳:意指所抽伯公签不灵念,前后掷筊三次分别是阴、阴、阳,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圣筊。

12、讨媍娘:讨老婆,娶妻。媍娘:客语对已婚或即将结婚女性的统称。

13、饭子:客家方言,儿童对米饭的称谓。

赏析:

客家有着极其浓厚的添丁文化传统,认为“丁”就是“财”,添丁即意味着人财两盛。客家人所谓光宗耀祖,一是取得功名,二是丁财两旺。要添丁就得首先张罗好儿孙的婚事,继而期盼着早生贵子、连生贵子。因此,客家童谣中,最津津乐道的便是“讨媍娘”、“讨新妇”了。

类似《韭菜花》所唱“讨嘅媍娘矮墩墩”的,在多种客家童谣中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如《砻谷》:“讨个媍娘高天天,炊的米饭臭火烟;讨个媍娘矮缩缩,炊个米饭香馥馥。”又如《月光华华》:“讨嘅新妇矮墩墩,蒸嘅饭子香喷喷;讨嘅新妇高婻婻,揩担谷子好清闲。”

客家童谣最注重歌谣开头所吟唱的事物,即起兴之物。这些事物绝对是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或为人物,或为家禽家畜,或为鸟类,或为菜蔬,或为昆虫,或为天体,或为鱼类……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韭菜花,秋天里平实无华的花朵,本来很不起眼的东西,却在孩子们的歌唱里,显得十分地生动和可爱。“拗去拗转结亲家”,这里将韭菜花拟人化,把韭菜花茎干“拗去拗转”相互交织的样子,比拟成彼此“结亲家”。接着描写亲家门口的池塘,池塘上有一只八尺长的巨大鲤嫲。

为了把夸张化了的老鲤嫲说得神乎其神,令人以为确有其事,就以铺排的手法描述鲤嫲的背部如何宽阔,甚至可以在其上面安放灯盏而不滑倒。而肚子则可以兴建学堂,让读书赖子在里面读书、考文章。然后又顺其自然,讲到读书赖子的马,讲到伯公庙,讲到抽伯公签跌圣筊,最后讲到讨媍娘。

作为启蒙类童谣,《韭菜花》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在童谣的歌唱里,接触到各种事物,让乍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们,在歌谣声中浑然一体,共建出一个又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韭菜花》又作为劳动游戏的客家童谣,不仅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到各种农业劳动技能,或家务劳动技能,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游戏的乐趣,使他们从小接触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

这首《韭菜花》与平远版《月光光》内容基本相同,“韭菜花”之前的句子如下:“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

另一首以“塘头背”起兴的客家童谣,与《韭菜花》大同小异,可认为是《韭菜花》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形。“塘头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嘅鲤嫲八尺长。鲤嫲头,做学堂,鲤嫲尾,娶新娘。娶到新娘矮嘟嘟……”

《白翼仔》

白翼仔,飞过河。

河背人,娶老婆。

有钱娶个金满姐,

冇钱娶只癞痢嫲。

癞痢嫲,吹叭吓,

叭吓吹毋响,

捉你当保长。

保长保千里,

马褂套蓑衣。

蓑衣忒过长,

剪短一尺长,

看去係排场。

注释:

1、这支童谣采自于梅州市兴宁一带。

2、白翼仔:即飞蛾,一种学名称之为“三化螟”的昆虫;幼虫时蛀入水稻茎秆内进行取食,因而引起禾苗枯心和白穗,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3、金满姐:指有钱人家的女儿。

4、癞痢嫲:头上长癞痢的女人。在此泛指不讲个人卫生、穿着邋遢的女人,也指处处被人厌嫌的女人。

5、叭吓:唢呐的一种俗称。

6、保长:中国封建社会,“户”(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唐代四户为“邻”,五邻为“保”;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民国时期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长即一保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7、保长保千里:从保甲制度本身可知,保长的管辖范围非常有限,所谓“保千里”是一种夸张,同时为适应歌谣趁韵的需要。

8、马褂:本指骑马时穿的一种褂子,是清代满族人喜爱穿着的一种服饰,一般是长袍外面套马褂。蓑衣: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农村一种广泛使用的雨具,主要由棕榈树的纤维做成。“马褂套蓑衣”,比喻爱慕虚荣。

9、忒:音tuī,太。係:客语词汇,音hei,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是”。

10、排场:本指铺张的场面,在此指体面、美好。

赏析:

封建时代,尤其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当政时期,保长的主要职责是替上级政府收取苛捐杂税,协助抓壮丁,诸如此类,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因此人人都不愿意当保长。“捉你当保长”一句,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因此可推断这首童谣开始流传的年代,大约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以稻作为主要营生的客家儿童,对于白翼仔这种害虫,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在其幼虫的时候,孩子们便忙于在圳沟、田角、水渠等处,用纱罩捞虫餵鸭子。到了禾苗抽穗、灌浆阶段,白翼仔开始成虫。这时,“赶虫”便成为一项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的基本农活。

对于孩子们来说,“赶虫”本身是枯燥的,然而在唱念《白翼仔》的过程中,便将活儿完成了,这就使得孩子们不仅不厌恶劳动,而且饶有兴趣。

歌谣信手拈来,却充满情趣。“娶老婆”作为客家童谣最基本的素材之一,总是新鲜、逗人。有钱就娶回一个“金满姐”,没钱的只好娶回一个“癞痢嫲”。表面看来,这里有宣教“嫌贫爱富”思想之嫌,其实不然。客家人自幼就非常明白“坐吃山空”之类的道理,要想生活富足,就必须靠自己辛勤劳动。谁个心甘情愿娶回一个“癞痢嫲”做老婆?没有。要想娶回一个“金满姐”,那就必须从小努力。

“癞痢嫲”不仅不讲卫生,生活作风邋遢,而且缺乏客家女性一般都具有的能干。童谣非常逗趣地让“癞痢嫲”来吹喇叭,平素可能从为吹过喇叭的她,自然吹不响,于是“捉你当保长”。保长也是人见人嫌,“癞痢嫲”与之相对应,自然妙趣横生。

“保长保千里,马褂套蓑衣。”虽说正儿八经的人没谁愿意当保长,一些平日流离浪荡的二流子却偏偏喜欢当这个差。一来狐假虎威,仗势欺人,二来可假借各种名义鱼肉乡邻。这种人一当上保长,便以为可以光宗耀祖了,不可一世的样子。然而,资质太差,能力不足,即使摆威风也不伦不类,闹出“马褂套蓑衣”之类的笑话来。

“蓑衣忒过长,剪短一尺长,看去係排场。”这句更逗趣,把保长愚蠢、虚荣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实在惟妙惟肖。

《嘴嘟嘟》

嘴嘟嘟,卖豆腐,

嘴扁扁,卖牛眼,

嘴圆圆,卖饭圆,

嘴长长,卖猪肠。

注释:

1、嘟嘟、扁扁、圆圆、长长:孩童生气或哭泣时嘴巴的不同形状;嘟嘟、扁扁侧重于描绘生气的样子,圆圆、长长侧重于描绘哭泣的样子。另,婴幼儿淘气、做鬼脸时,也经常作嘟嘟嘴。

2、饭圆:即饭丸,一种用米饭加工制作而成的客家美食,形状像汤圆,爽口,咸味。客家饭圆之中,最著名的是方志中记载的“花朝丸”。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珍珠糯米丸”,是一种用糯米饭包裹猪肉清蒸出来的饭丸子,出笼后,再将一片片艳红的花瓣摆放在丸子上。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日,花朝日乃是天女散花的日子。这天,妇女不论尊卑,一律休息,处理私事,但不能做针线活。女孩子穿耳环孔,少妇则祈求子嗣于吉祥菩萨、送子观音和花公花母等处。

赏析:

儿童们聚集一起玩耍过程中,总难免磕磕碰碰,因而有人不高兴,有人生气,甚至有人哭鼻子,这都很正常。成人有成人沟通、协调的方式、方法,儿童自有儿童的路数、点子,来化解矛盾,令同伴破涕为笑,从而使游戏继续下去。这便是童话世界的魅力所在,幼稚的逗笑充满了儿童情趣,使人哭笑不得,再没有理由生气下去、哭泣下去。

无论孩童生气、难过,还是哭泣,变化最明显的器官便是嘴巴。怒气凝聚口唇间,嘴巴自然会嘟起来或扁扁的。虽是随口趁韵的一首童谣,众人异口同声地那么一念,听者心中的不快很快随之消失。

另有一首《嘴嘟嘟》,起兴、表现手法、内容基本一样。收录如下:“嘴嘟嘟,想食盐豆腐;嘴尖尖,想食番薯签;嘴圆圆,想食饭仔圆。”(番薯签:番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