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
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欻嘎拉哈还要与布口袋并用,布口袋用六块同样大而不同颜色的布缝在一起,里面装苞米米查子或黄豆。玩时,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后凭记忆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时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个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上,用自己的一枚嘎拉哈打堆好的嘎拉哈,打中者把一堆拿走,不中就往堆上放一枚。女孩则在炕上欻嘎拉哈,记分,先把嘎拉哈的四个面各翻一遍,各面得分不同,后搬针,最后合计分数,分数最高的为赢。
欻嘎拉哈规则不同,有“大前进”和“小前进”,大前进严格正规,小前进松散活泼。还有在规模上也不同,有的是越多越好,有多少放多少,不记分,抓起后不放回就算自己赢的,以赢的多少为标准。小规模的只用四个,抓起来要记分,一般都是玩小规模的,因为小规模占地小,技术要相对高。记分各地也不同,一般到100分就得“搬针儿”了。“搬针儿”就是要把四个嘎拉哈的四面翻一遍最后把四个一面的全都抓在手上就算一个回合。看过欻嘎拉哈的人就会玩,但要想玩得好却相当难,得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较高的竞技。
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是抓四样,是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所谓四样即四个嘎拉哈中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有一枚。因为四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四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它嘎拉哈,难度相当大。所以,在过去的时代,满族女孩子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古代的满族女子六七岁即开始学针线,为出嫁做准备,因而大都必须有擅女红的巧手。手笨的女子如果不能赢得婆家的青睐,便将遭遇生存危机。所以,过去欻“嘎拉哈”,不仅是闺中游戏,而且还是生存训练。
随着清朝定都北京,满汉文化融合,玩嘎拉哈也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这一游戏在汉族女孩中也开展得非常普遍,玩法也花样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