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敖包会 祭敖包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


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

敖包始见于清代,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动。摔跤、射箭,尤其以赛马夺羊最为热闹。剽悍的骑手相互追逐,人欢马叫,争抢一只羔羊。抢到羊又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地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嘿……

“敖包”一词,因《敖包相会》这首优美动听的著名民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还有“脑包”、“鄂博”两种变体叫法。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

敖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了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蒙古族所祭祀的敖包,名称生动有趣,形状多种多样,星罗棋布。

而且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其中距巴林右旗大板镇附近的达尔罕敖包,就有这样的传说:有个叫琥尔巴彦的富人常在这里以活人作牺牲品来祭敖包,因此当地群众非常气愤,有一次就趁他来祭敖包时,在那敖包旁挖了一个陷阱,人们就群起捧土活埋了他。为纪念这一喜事,人们当时就给此敖包起名为“达尔罕敖包”。又如位于阿盟额吉纳旗的宝如特格克苏木小山顶上的花敖包,虽叫“花”敖包,却其周围不见繁茂似锦的花草。这是因为花敖包的“花”不是花草的花,而是天花病的花。传说有一位喇嘛云游到了此地时,正遇上了在该地天花流行,不幸染上了此疾。此喇嘛医术高湛、医德高尚,他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病,而且将治天花的医术传授了当地的喇嘛们,让他们学会之后为当地百姓治病。从此,这一带出了不少名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达喇嘛,就垒了这个敖包,“花敖包”一名也应运而生。

除了为祭奠或纪念神灵和先人之外,镇邪也是垒建敖包的原因之一,《甘珠尔敖包的传说》就是个例子。相传有一年在乌珠穆沁地区,灾害不断,邪气冲天。有一天,科尔沁诺颜来到了乌珠穆沁,他就走到了一个无名敖包前说:“不是说这一带邪气逼人吗?它能把我怎样!”说完他就策马往回飞奔。可是没走多远一声炸雷响起,向他三次袭击险些断命。不久诺颜被雷击的可怕的遭遇传遍了乌珠穆沁及邻近地区,听之震惊的当地人们就请来了几位喇嘛,对敖包念了几次《甘珠尔经》之后,这一带就没有了邪气,人畜常平安。该敖包,也由此得名于“甘珠尔敖包”。

内蒙古草原上的敖包,从内容上可分为: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敖包;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敖包;与蒙古族圣物崇拜有关的敖包(苏勒德敖包);旗王爷敖包(也叫诺颜敖包);召庙敖包(与佛教有关);部落或阿塔天神敖包(与萨满教有关);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游景区的新敖包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文化旅游业迅猛崛起,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各地景区新建了极为豪华,而且样式新颖的多种敖包,吸引着四方来客,创造着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

在内蒙古地区贡奉的古式敖包,多数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块、柳条等堆砌而成的塔型敖包。而现代式敖包,其垒建形式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风格,近年以来出现了有砖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样的敖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建敖包时都选择山顶、隘口、湖畔、路旁、滩中等特殊而易见的地方。虽然各地敖包的形状不同,规模各异,但现存敖包的模式,一般都是在圆坛上,环叠三层石台,基础宽广厚实,往上渐小渐尖,顶上竖起一柱高杆,杆端有铁矛一柄,其下承一铁盘,盘上缀有近似苏勒德的马鬃作的垂缀。在东部地区敖包的顶饰多为佛庙顶的甘珠尔般圆顶,在中心柱杆周围多用柳条树枝装饰,敖包的东、西、北则各竖三根木杆,分别刻有日、月、云图案,用彩带与中心相连,彩带上习惯悬挂哈达、风马旗幡之物。在鄂尔多斯地区,敖包前均设有风马旗台,敖包的向阳处设佛龛和香烛坛。

敖包还分单体敖包和群落敖包。比如四子王旗罕乌拉敖包就是群落敖包,敖包周围有100多座卒从敖包,多数敖包群都以中间一个大敖包,两边有三个小敖包的形式排列。还有十三个一组的群落敖包,排列形式多为一行排列或以大的为中心,呈十字形排列,或呈三角形排列。还有十九个一组或二十五个一组,组成的组合。据史料记载:“古时称作三敖包,分别代表天、地、人加以贡奉。进而演变为七个,代表七曜”一说。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来,对敖包的形式内容曾作过一系列改造和革新,增添了与佛教相关的哈达、禄马旗幡、佛龛、蛀香等饰物和祭祀内容,对原有的各种敖包和礼仪内容也重新作了解释。例如将七个敖包称为七星敖包,十三个敖包组中的中间的大敖包称为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叫做十二部洲;或者把大敖包视为浩日模斯特腾格尔(即长胜天),其余十二个称为其护卒等等。在民间,把敖包群中的小敖包习惯称为徒弟敖包或士卒敖包。

敖包祭祀,一般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类。血祭,就是杀羊宰牛,向敖包贡献牺牲。酒祭,就是在敖包上泼洒酒水、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起柴薪,将肉食、奶食、柏枝等投入火中焚烧。玉祭,就是将珠宝或硬币之类撒到敖包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祭敖包时一般都有喇嘛活佛们参与和主持祭祀礼仪,因而他们认为血祭污秽而造孽,力争想以奶食、奶酒等素贡物代替“血祭”。但是未能如愿,至今还有个别地方仍按萨满教的礼仪祭祀着敖包,比如乌拉特中旗等地区,仍用原始的方法将公牛或公羊宰杀,用其皮做成皮筋缠绕敖包,将肉焚烧的形式来祭敖包。

敖包祭祀活动,由于每个敖包的由来和性质不同,也由于各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祭祀的日期、规模、形式和组织内容都有所不同。鄂尔多斯、乌拉特等地区多在农历五月十三举行敖包祭祀活动;察哈尔、乌珠穆沁等地区多在农历六月十三或二十五举行,阿拉善(土尔扈特)地区多在农历7月初三举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如果风调雨顺,也有一年举行两次的祭祀时间的长短也各异,乌珠穆沁、鄂尔多斯、察哈尔地区均在当天祭完,可巴林地区则需五至七天。各种敖包中旗敖包的祭祀,不但有严密的组织(如有达玛勒、霍牙格、宝什嘎、尼尔巴、德木其等专职人员),而且规模颇大,内容丰富。

祭敖包时,人们都要身着盛装,骑上心爱的骏马,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按顺时针方向绕行敖包三圈,把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龛前叩拜以后,用哈达、彩带、禄马旗等物将敖包装饰一新,敖包就会立刻有了生机。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摆放贡奉礼物。送贡品是自愿的,可以送整羊、砖茶、钱币和其他物品。草原牧民一般都奉献全羊、鲜乳、哈达、奶酪、黄油、圣饼、白酒、什绵粥、砖茶等物品。然后由喇嘛念《无垢经》,使这些食品变得更加圣洁以后,开始燃放柏叶香火,进行烟祭,这时钹鼓、号管齐响、法铃齐鸣、香客不论僧俗尊卑,大襟铺地,向着敖包三拜九叩,祈祷“风调雨顺,五畜骤增,无灾无病,禄马飞腾”,继而将马奶、醇酒、柏枝等泼散在敖包上,诵读《敖包祭祀苍》,“苍”就是祝赞词。而后众人群起,围绕敖包顺时针转行三圈。

将一些牲畜奉为神畜,是游牧文化所独具的特色。在北方草原上,往往祭祀敖包时进行奉神畜仪式。仪式很简单,一般是在牲畜胎鬃或脖颈上系上彩带之后用鲜奶进行洗礼,然后主人要手捧祭火,牵上受过洗礼的牲畜绕行敖包转一圈,过后那牲畜便成为神畜了。这种牲畜是禁杀、禁打骂、禁骑乘的,尤其是妇女和外人更不能将它打骂、骑乘。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溜圆白骏就属于这类神骏。神畜老死后,要将其骨骼或头骨放到敖包之上,加以祭祀。奉神畜仪式,要举行招福致祥仪式,至此祭祀仪礼便告结束。祭完敖包之后,分享敖包口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主持祭祀者先从祭敖包贡品中取上一份,献给德高望重的长辈之后众人可前来分享敖包的贺喜格(福份子)——术兀思和马奶等。据说若能分享敖包的福份子,将会万事如意。

祭完敖包之后大家回到各自的帐篷或聚在一起,可以畅饮美酒享用美食尽情欢乐。敖包祭祀礼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新的文化内含,逐而发展成了群众性小型那达慕。在敖包盛会上一般而言都进行男子汉三技比赛。过去在大型敖包集会上,当地的旗王爷便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一些加官晋爵、封赏功勋摔跤手、提审或赦免犯人、判断官司、划分牧场界线等公务。

蒙古人在敖包附近禁捕鱼、打柴、伐木。任何人任何时候从敖包旁边经过时,一定要下马绕敖包转三圈方能前行,反之他会万事不顺的。

敖包,是北方草原的一种标志,是草原人美梦成真的一种标志。您若来到古老神奇的北方草原,若见到那神圣的敖包,那么请您虔诚地绕它转三圈吧,它会给您带来吉祥安康的!“吉祥安康”不就是人类永恒而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