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关于倾听问题。音乐是用来听的,提高音乐修养就一个字"听",然而好多朋友更愿意去研究。比如在听一首乐曲前,先找到相关资料看看人家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带着别人的耳朵去听,最后自己得出个结论是,"好像真是人家说的那么回事!"我不反对在听音乐的同时看些相关介绍,但我想还是自己先去听,听过之后再看别人怎么说,不能剥夺自己对音乐的新鲜独特的感受。你在吃一个苹果时,会让别人先咬一口,给你介绍一下营养和口味再吃吗?
音乐给人的主要是一种感受,而不是说教。大凡有说教意味的作品,艺术性可能就差一些。可能一部作品对大多人能产生共识,但每个人因自身的遗产基因和后天经历的不同,对一部作品的感受也会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你有着你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套句老话说,有一百个听众,就有一百首《流浪者之歌》。
对一部自己不熟悉的经典乐曲,我们一开始可能听不进去。就象想学会拉小提琴,但一开始很难一样,必须有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种倾听音乐的困难,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正在给你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它在把你往更高的审美境界引领。那种一开始被人拖着走的感觉的确是不舒服的。但当你一旦适应了它,你就会感到自己像登上了一座山峰一样,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心胸也变得宽广了,灵魂也得到了陶冶。有时候我还想到,音乐对我们的影响,可能就是乐音用刻刀在对我们心灵进行刻画,像灌制唱片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我们的灵魂塑造成一个真善美的天地。当然我们对音乐不是完全被动的,我们会有所选择。
关于音乐的雅俗之分,我实在不愿意多想。因为我听不出古典音乐有多雅,流行音乐有多俗。我听了很多古典音乐,但我感到自己还是听流行音乐最多。关于流行音乐,我和网友星声说过这样一段话:"《诗经》其实就是当时孔子编的各地流行歌曲集,可惜我们只能看到歌词,不知怎么唱的了。现在只有个当代人演绎的《在水一方》还是不错的。《诗经》的语言是何等地影响了古汉语的发展,然而今天我们不也是听到少男少女们在用流行歌词谈情说爱吗?古典音乐又何曾不是《诗经》呢?因而,还真不能小看了流行歌曲,也许今天的流行歌曲,就是明天的《诗经》呢!"
不过以巴赫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还是应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古典音乐其实在当时更多的是音乐的创新,它一点也不保守,相反流行音乐却在总体上墨守陈规的多。关键是古典音乐给人一种简洁干净的感受,能让我们返朴归真,崇尚生活的简单,使我们作人更真实。当然在所谓的流行音乐里也不乏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