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语言的组成结构(4)


子音由于在发送过程中发声通道全部或部分形成阻碍,声带不起作用,响度小。而母音的发音因气流不受器官的阻碍,声带颤动,并在共鸣器官的作用下,声音有一定响度。在歌唱语言中,母音由于其响度好,很适合声音的引长和行腔,特别是在气息和发声状态的调节下,母音富有优美悦耳的音乐美和韵律感。所以,歌唱中声腔的形成、音色的美化、美好声音的展现,就一定要借助母音的作用。母音的完美展现,是歌唱语言形成“字正腔圆”的基础。
    在语言发声过程中,子音与母音在语言的咬字与吐字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在语言中咬字与吐字之间常常形成矛盾,二者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这种语言,在生活语言交流中感觉其矛盾并不明显。艺术语言高于生活语言,不管是舞台语言或歌唱语言的训练,为了获得艺术语言声腔的音韵美,需要语言器官和共鸣器官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声音的修饰和放大,往往都对子音和母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艺术处理。比如为了歌唱语言的清晰和悦耳动听,咬字时子音发送的阻碍作用有所加强,虽然短促但也要求每个子音交代清楚,同时还要求参与咬字的器官要积极而解放,不能影响母音的形成。由于歌唱语言中子音与母音的处理对字音的清晰、声音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歌唱训练中语言技巧的训练应该引起歌唱者的高度重视。
    (5)声调
    声调就是字音的高低及其升降变化。普通话是一种有声调变化的语言,每个字都有严格的四声来区分。声调不仅是构成汉语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朗诵者和作曲家创作歌曲时对字、句进行处理的重要依据,更是歌唱中语言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
    声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通过声调的升降变化来区别字、词的意义,在汉语语音中,尽管发音相同,若声调不同,词语的表情达意就截然不同,例如音节“ma”,一声为“妈”,二声为“麻”,三声为“马”,四声为“骂”。
    普通话中的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调类,也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符号表示为:阴平“一”,阳平“,”,上声“v”,去声“、”。
    阴平(一声):从发音到收音,声音一直是高而平,升降变化不大,如江山、香山。
    阳平(二声):发音时由中音升到高音,如团结、羊群。
    上声(三声):声音开始时从半低降到最低,然后又升到半高,如勇敢、领导。
    去声(四声):声音从高音降到低音,如世界、炮弹。
    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特别是戏曲演唱中对四声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四声唱得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得当,常常是衡量演唱者语言功底好坏的重要标准。所谓“字正腔圆”,既包括字音的声调是否准确,也包括情、声、字、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