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历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特别是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邑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委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青和滋养。如京剧里面的“南梆子”唱腔,就是从昆曲里面学习而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经魏良辅改革,形成委婉、细腻的曲调,人称“水磨腔”。当时的剧作家梁辰鱼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萧、管、笛等乐器,形成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很快流传开来。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戈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

    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3~182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南柯记》、《部郭记》、《紫钗记》以及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挑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曲达到了鼎盛时期。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高攘的《玉簪记》,李海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洪界的《长生殿》等。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据统计,昆曲剧本留下的遗产就有1800多折。仅北方昆曲剧院整理、改编、上演过的剧目、折子戏就有:《牡丹亭》、《》、《记》、《长生殿》、《》、《荆钗记》、《单刀会》、《夜奔》、《嫁妹》、《山门》、《斩娥》、《辩冤》、《女弹》、《闹天宫》、《》、《吕布试马》、《天罡阵》、《盗库银》、《百花赠剑》、《活捉》、《思凡》、《双下山》、《草诏》、《小宴》、《文成公主》《李慧娘》、《晴雯》、《千里送京娘》、《血溅美人图》、《春江琴魂》、《宗泽交印》、《三夫人》、《南唐遗事》、《共和之剑》、《水淹七军》、《玉簪记》、《奇双会》、《搜山打车》、《棋盘会》、《偶人记》、《红霞》、《师生之间》、《夕鹤》、《诱降吕奉先》、《小宴》、《妙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