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营之神王永庆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在传 统文化的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对男孩十分看重,尤其是长子更受到宠 爱。王氏家族也不例外,他们对这名初降人世的男婴寄予了厚望,为他取名为“永庆”,希望他将来能获得永远值得庆贺的成就。
  王氏家族原是福建安溪人。安溪是中国著名的茶乡,也是蜚声 国内外的名茶铁观音的产地。王家几代人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道光年间,王永庆的曾祖父举家迁到台湾,几代都以种茶为生。王 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只能靠耕祖上留下的几亩贫瘠的茶田为生。王 长庚终年辛劳,也只能勉强求得温饱。
  当小永庆稍稍懂事时,就常去附近的火车道旁捡些火车上掉下 来的煤块,以补贴家用。他进入小学念书后,学习成绩一直名落孙 山。也许是天性,也许是家庭环境的缘故,小永庆对学习一点也不感 兴趣,小学毕业后,他再也不打算念书了。
  与生俱来的贫穷培养了小永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生 活的极端贫困,使小永庆意识到靠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便立志要出 外去闯天下。
  经人介绍,15岁的永庆来到嘉义,在一家米店中作小工。处处 留心皆学问,对永庆来说,米店的生意太有吸引力了。除了努力工作 之外,他还细心观察老板的经营方法。
  一年后,王永庆便对米店生意了解得一清二楚。他辞退了米店 的工作,用借来的200元钱,在嘉义的另一条街上开了一个小米店。 一年的米店工作告诉王永庆,只有以质量和服务取胜,才能贏得顾客 信任。于是他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终于争取到几家客户。为了保住 这几家客户,他在米的质量、服务与收款方式上苦下功夫。
  那时农村比较落后,收割后的稻谷都在马路上晾晒,因此脱粒之 后,米里夹杂有沙粒和石子。王永庆总是将这些东西挑拣掉后才卖 给顾客。别的米店老板都是坐等客户,而王永庆却变被动为主动,亲 自送米上门。把米送到客户家里之后,他总是把人家米缸里的旧米 清理出来,再倒人新米。当米卖出去以后,王永庆就分别记下客户的 发薪日子’然后在发薪后收米款。
  在经营过程中,王永庆还发现,许多客户在到做饭时才发觉米缸里没米了,很是麻烦。于是他根据客户家庭人口、米缸的大小,和每 天的消耗量进行估算,估计人家快要吃完的时候便主动把米送去。 而且他的米店总比一般米店晚关门4小时。这种周到细致、体贴入 微的服务深受用户们的欢迎,王永庆的米店越来越兴旺了。
  1941年,台湾稻谷因缺乏肥料收成大减,同时由于二战的因素, 日本开始实施配给制度,对于王永庆“精购精卖”的经营方式无疑是 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一想起抗战时喂鹅的经历,王永庆又不觉信心 倍增。
  当时由于粮食不足,缺乏饲料的鹅群只能在野外寻食。几个月 下来,鹅瘦得皮包骨头,由原来的五六斤减到两斤重。王永庆在集市 上买了许多瘦鹅回家。在他的精心喂养下,两斤重的瘦鹅经过两个 月的饲养,重达8斤,非常肥硕。
  王永庆觉得,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要能像鹅一样忍饥耐饿,锻 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迅速强壮起来。 因此,王永庆并未一蹶不振,在积蓄力量的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木 材领域。
  战后的台湾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非常活跃,尤其是 建筑业蓬勃兴起,木材价格大幅度上涨。王永庆经营的木材业自然 也水涨船高,蒸蒸日上,不久便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木材商。
  在从事木材生意的过程中,他仍然坚持经营米店时“顾客至上” 的原则,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友情。 他根据战后资金短缺而建设项目十分繁多的特点,对客户付款的条 件放得很宽,从不要求客户担保,因此给台湾商界留下了“王永庆信 用第一”的良好印象。有良好的信誉做保证,与王永庆交往的客户越 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王永庆经营木材生意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一个忠实的合 作伙伴赵廷箴。赵先生当时正从事营造生意,需要大量的木材,由于 他对王永庆的信誉、服务与协助都十分满意,成了王永庆的大客户。
在逐渐的交往中,两人遂成为莫逆之交,后来他们共同开创了“台塑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