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成功之路——经营之神王永庆


  在木材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王永庆又把目光投放在更具开发 力的领域。1945年台湾将五大企业开放民营。敏锐的王永庆认定 塑胶业在战后的台湾,一定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花了整整1年 的时间,努力学习有关生产塑胶的知识。
  1953年工业美援”进人台湾,以帮助台湾战后的经济复兴。 台湾设立了“经济安全委员会”,并推举严仲容为召集人。
  王永庆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坚持申请塑 胶原料工业的生产。严仲容慧眼识英雄,认为王永庆诚心可鉴,一定 会把塑胶业经营好。于是他力排众议,极力促成王永庆接下了塑胶 工业。
  1954年3月,王永庆创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他拿 出自有资金50万,加上美援资金67万美元,开始了台塑的筹建工 作。1957年,台塑公司终于建成并正式投产。他将公司易名为台湾 塑胶工业公司,自任董事长,正式生产聚氯乙烯塑胶粉。
  万事开头难,在最初几个月里,塑胶厂的经营步履蹒跚。塑胶粉 粒是生产出来了,首期月产仅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由于日 本的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很快占领了台湾市场,王永庆的产品只在本 地销售出20吨。产品大量积压,公司资金周转陷入瘫痪,公司面临 倒闭的危险。一些股东心灰意冷,纷纷提出退股。
  然而,王永庆表现出过人胆识。在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的情况下, 他毅然变卖自己大部分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权,开始 独自经营。
  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王永庆发现,台湾地区的塑胶粉需求量有 限。台塑月产塑胶粉100吨,而台湾的需求量只有20吨,显然供过 于求。如果不及时开拓外销市场,公司只有死路一条。但是要拓展 外销市场,以每月100吨的生产规模,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因此, 王永庆果断决定扩厂。
  在明知产品过剩时,仍然坚持增加产量,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 但是富有远见卓识的王永庆知道,大量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和售价,从 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户。于是王永庆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另一 方面筹建加工厂,为台塑的塑胶粉找出路。
  1958年,台塑的月产量由100吨增加至210吨,成本下降了不 少。但这时世界塑胶粉的成本普遍降低,销售价格普遍下降。比 之下,台塑的产品成本仍然偏高,无法拓展外销。面临此境,王永庆 决定第二次扩充增产。
  I960年,台塑公司顺利完成了 1200吨的扩建计划,并且大力发 展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加工厂,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一 体化的生产体系。王永庆这时才感到,自己摸到塑胶业发展的门径 了。台塑企业在第二次扩建计划完成后,产量激增,成本大减,外销 之路很快被打开,并开始在塑胶业站住了脚。
  降低成本使台塑企业起死回生,也使王永庆尝到了甜头。在以 后的经营过程中,他始终把“物美价廉”作为第一目标,而要做到物美 价廉就必须降低成本。因此,降低成本成了王永庆的看家本领。
  在塑胶业彻底站稳脚跟以后,王永庆又进行了多元化投资,逐渐 使台塑成为了初具规模的集团化企业。他投资设立了“新茂木业股 份有限公司”,到80年代初,这一公司已由原来的3条生产线发展成 为拥有5个分厂的大企业。1964年,王永庆投资创办了“台湾化学 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台湾纸浆进口的历史。1968年,王 永庆又与日本商人合资4000万台币,成立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 司。
  至此,王永庆名下的产业可以说是遍布台湾各地,跨化学、木材、 纺织等多个部门,被誉为“主宰台湾第一大企业家”。到1978年,台 塑集团企业的营业额突破了 10亿美元,真正跻身于世界大企业之 林。
  正当人们对王永庆取得的成就赞不绝口时,雄心勃勃的王永庆 已把深邃的目光瞄向美国市场。他看准了美国的PVC粉原料充足, 价格便宜,便决定在那里建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士顿成立了一家全世界 规模最大的塑胶工厂。如今,他在美国已经拥有3个石化原料厂以 及11个下游工厂,被美国石化界称为“不可轻视的劲敌。”
  从贫穷中出来的王永庆读书不多,小学毕业就直接开始了创业。 他的成功,完全是凭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实际经验所获得的,所以 他认为实际经验最重要。他常说“钱是没有用的,别人可以从你手中 夺去;只要具备了实力就会成功,而且无论如何力量是人家夺不走 的。因此,培养自身的实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王永庆在经营塑胶王国时,除了奉行“点点滴滴求合理”的经营 原则外,还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无形的资源。他指示:
  “一个公司经营的成败,人的因素最大。属于人的经验、管理、智 慧、品行、观念、勤劳等等的无形资源,比有形的更重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人这一重要的无形资源,王永庆有一整套完整 的包括求才、知才、育才、用才的人才管理制度。有了这样一套完整 的人才管理体系,难怪台塑集团会出现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 了。
  王永庆经常是把他的“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配合起来使用。 “压力管理”对员工们起了“推”的作用,而“奖励管理”则起了“拉”的 作用。这一“推”一“拉”之间,便对员工们产生了双重的动力,使台 塑适应了企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进人80年代以后,高科技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起
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于是王永庆又果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台塑集 团内部椎行电脑化作业。
  正是在王永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下,才有了台塑集团辉煌的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