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地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操场面积狭小的现象非常普遍。以我校为例,操场面积约150平方米,且形状不规则,呈多边形,操场中最长的直线距离为15米,其中在体育课中可利用距离实际为13米,而固定性的体育设施(单杠、沙坑)更是极度缺乏。
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要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从硬件条件方面讲是非常困难的。但面对着数百名学生渴望体育锻炼的目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克服困难,高水平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成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工作中一方面主动地请教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领导,一方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吸取了他人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思索、实践,并在学生中展开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心声。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在研究中,我始终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发挥兴趣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来提高小场地体育课的质量。

我们知道,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化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

⑴小班化是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因素。

狭小的运动场地,庞大的学生队伍,在这样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班级的调整,过去每班动辄五、六十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每班的平均人数降到了三十人左右。这为在较小的场地上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增加运动量,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课上,运动器械基本上能够人手一件,如篮球、沙包、垫子等;操场也能够保证每人(组)都有固定的练习空间,不再需要经常地分组轮换了。即使需要轮流练习(如支撑跳跃等),也可大大减少每轮的等待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次数,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因此,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小班化的教学制度来保证。

⑵适当地进行一下不适宜在小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学校的客观条件,从而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趋势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羁绊。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这种想法与小场地的现实条件相去甚远,而要想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教学目标下,单靠说教往往收效不大。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从学校操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体育锻炼,是主导与主体二者如何默契合作的崭新课题。

在教学中,我适时地、有控制地进行了诸如足球比赛之类不适宜在小场地上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地感到狭小的场地给活动带来的不便,如:跑动范围太小、用力踢球会使球飞到操场外面去、时时担心不要打碎玻璃等等。这样的许多因素制约着游戏的愉快进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与其提心吊胆地踢足球,还不如服从老师安排,开展其它既有锻炼意义,又有趣味的体育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学校的客观条件,比单纯说教要有力得多,也是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具体体现。

⑶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入微地备课,仔细规划好、利用好现有的场地条件,是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无论操场大小如何,学生情况怎样,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仍然是上好每节课的灵魂所在。而在不利的场地条件下上好体育课就又增加了灵活、多样地利用、规划场地这样的备课内容。

首先,在备课中,仔细研读教材,看看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变化来适应小场地。如:在冬季进行耐久跑的训练,我就让学生紧贴着学校操场的四周进行跑动,从旗杆后,从肋木后,紧贴着学校的大门,紧贴着教学楼的墙进行长跑。这样的安排,使操场的面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另外,不规则的跑动路线也增加了学生的乐趣,使他们更加乐于参加枯燥的长跑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还要细心研究好操场如何规划,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争取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如:课上很多内容需要在操场上画出四条跑道。如果按照常规,就应该采用与教学楼平行或垂直的角度来划,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操场比较整齐,横竖分明的情况。由于我校操场的不规则性,采取这种画分的方法将会使很大一部分场地不能被充分利用,同时,被使用的部分也因为长度的限制(只有十米左右),而丧失了部分的使用价值。所以,我就打破常规,沿着操场的对角线画出了四条跑道,使跑道的有效利用距离为十三米左右,且两端都留出了一定的缓冲区,这样,操场被充分利用了,学生锻炼的有效空间也增加了,从而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强度,对于提高效果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⑷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是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活动,具有大众性和竞争性这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通过各种规模不一,等级不同的比赛来看看:谁更高、谁更快、谁更强,是体育运动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而学校体育自然也不会例外,通过比赛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便之更乐于投入到活动中来。

组织何种比赛,体育教师有着很大的决定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组织比赛的契机来引导学生进行适于在小场地中开展的体育活动,诱导他们对这些项目也逐渐产生兴趣。如:当我宣布要举行“三跳”比赛后,许多学生就立刻自发地从家里拿来跳绳,利用课间、午间的空闲时间进行练习,在体育课上更是主动向老师提出要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练习的请求,兴致之高非常可喜。

⑸偶尔到校外上一节课,是对学生的上课热情进行调节的有效手段。

运用各种手段在小场地上体育课,尽管能够使学生安心上课,但一些项目(如30米跑等)仍然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习惯于在小场地上进行训练,学生没有经历过大的场面,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运动习惯,且遇到一定的场合也会手足无措。例如:在今年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我校学生来到体育场后,见到偌大的田径场和众多的参赛队员,感到很新奇,也很紧张,他们胆小、退缩的心理此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不仅如此,他们在所参加的200、400米跑的比赛中,也因为不适应大场地,无法掌握跑的节奏和正确估计所剩距离,成绩很不理想。

针对这些情况,今年冬季来临,我就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了长跑、30米快速跑、跳绳、足球等活动。这样,一方面质量地完成了许多训练内容。如:超长距离的自然地形跑,深深地挖掘了每个学生的耐力潜能,时至期末,学生的耐力素质都有了明显地提高,尤其是六年级的女同学,她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男同学的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她们不愿动,不愿参加剧烈的活动。但对于在校外进行长跑,由于不存在偷懒的可能性,所以她们的耐力,包括灵活性和毅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校外的体育活动也充分调动了每名学生的兴趣。新鲜的环境刺激了他们的兴奋,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涌现出了许多有潜力的学生,他们原先在校内囿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运动天赋,而在相对广阔的场所,他们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学校运动队的选材提供了充足的余地。

总之,只有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想出更多的办法,吸取他人的经验、成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加出色地在小场地中上好体育课,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