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教结合”叫好
近年来,竞技体育资金缺乏等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其它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特别是专业运动员训练同普通教育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一部分青少年的系统文化学习为代价,不但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困难。据了解,全国退役后未妥善就业、仍滞留体育系统的退役运动员占在编运动员总数的比例有的年份高达约1/4,给体育系统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负担。由于基本文化素质的欠缺,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工作。
为此,一些老教练、老运动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多年来一直呼吁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也应当主动去适应形势,主动寻求文化教育的支持。
应该看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具有各自的优势。体育系统掌握着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水平比赛,并组队参加国际大赛,在长期实践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形成了优良传统并积累了很多经验;而高校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教育、科研和广泛的国际联系上,对体育也可提供一定的投入。
清华大学近年来探索的“体教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模式,打破了多年来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局面,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对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的新探索。
“体教结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种是以省、市、区体育局训练基地为基础,运动员的训练、生活、管理仍在体育系统内,文化学习到普通学校,或者由普通学校教师到体育系统上课;一种是以普通大学、中学为依托,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管理在学校,由学校自聘教练或由体育系统派教练员到学校组织训练和参加管理;也可以在体育系统负责训练和主要经费的情况下,将专业运动队建制放在普通学校。
中国的许多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技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航、华东理工大学等,都有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有些学校的运动队就曾经是国家水平的。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应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推行“体教结合”的培养方式,这既有利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运动员,又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竞技体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体育系统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办优秀运动队的多种形式,在政策上更具弹性和兼容性,充分地调动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