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体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活教育实践中,他倡导“健康第一”,深刻揭示了健康的重要性。研究和探讨他的体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终身从事教育改革,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呕心沥血,务实改革,艰苦创业,用毕生的精力创立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对我们深化素质教育,推进体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实践要求
陶行知1891年11月18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906年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地层,对自幼时贫穷落后的农村有着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立志要为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而努力学习。1917年当陶行知学成归国的时候,正直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参加了这场运动,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陶行知先生亲眼目睹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称之为“吃人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每个学生都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繁重的考试,使学生都变成了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他深刻揭露了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逐步萌发起来。1923年他在至程仲沂的信中写道:“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深刻揭示了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晓庄师范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陶行知多次强调:“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在五点半至六点半的时间内,根据各人的体质及爱好,有目的地选择刀、枪、剑、棍、跑步、体操等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学校还经常举办学校运动会。1938以后,是陶行知健身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阶段,当时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仍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游泳、跳绳等活动。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他一方面鼓励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善护。他任为:“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与我们今天正在提倡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是高度一致的。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 体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已由“素质教育”暗暗地向应试教育转轨,呈现出学生承受繁重学习压力逐渐低龄化的现象。以前只是到了高中才能闻到学习中激战的硝烟,而今天战线已扩展到小学,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统考、抽考、质量抽查、质量调研”等活动,学生是应接不暇。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的命运和前途。校长、教师整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下功夫”。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却被无情地关在教室里,与体育活动断绝来往。在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逼迫下,有些学校也相应地做出了安排,但落实到工作中,还是那句老话:谈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试想:陶行知先生在那种及其艰苦的社会环境下,都能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而现在呢?是国家不重视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吗?不是,是学校没有条件满足体育教育吗?不是…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人”的问题,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人”,他、他们对党的教育方针研究、理解、认识不够到位,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说白了是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产物。直接的受害者是我们的后代,最终的受害者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现在人们已达成这样的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还包括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发展方面都能保持完美的状态。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这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最能有效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手段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谁,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那么你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2. 基础建设亟待解决。
建国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多项法规性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具体规定,有些甚至是强制性的,足以说明国家对学校体育基础建设的重视。然而,我国的学校体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发展还比较落后,学生的体质状况令国人担忧。主要原因是基础建设的落后。具体体现在一些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资金投入不够,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一只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他是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原因。即使有的一些学校能按要求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但也有一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用“以人教人”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去教育别人,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教师“只有把整个爱无私地奉献给儿童,才能完成教育使命”,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
3. 艰苦奋斗,创新发展。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近代学校体育还是现代学校体育,要想求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一民族优良传统。“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学生踢的是毽子、跳的是绳头、打的是拳、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无不体现了艰苦奋斗和生活教育的精神。就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不能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就教师而言,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敢于自我创新,“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去开拓未开发的领域。陶行知认为:“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做为当代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变: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要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要以拥有知识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要以“为教而教”转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在工作中体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这样,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