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的一切作为。只有独立人格的形成,人的发展才具有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人生价值及其实现,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道出了体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异常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是一座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富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立足于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把技术、体能、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才能真正地使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 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未来的教育是充满激情的教育。激情是太阳,生命需要激情飞越,没有激情飞越的生活,就不可能使学生愉快地发展。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激发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励学生以奥运健儿为榜样,发扬奥运精神,激发爱国情感,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锻炼身体的远大目标。教师在讲授和指导学生练习时,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和艺术性,借助教学图片、影视资料及网络等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体育情感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强大的意志力,促进意志型人格的形成。

1.1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前进的动力。它是一个人要求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之一。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体育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片爱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控制好练习的难度、量及强度,尽量不做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时既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又不致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放弃练习,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1.2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学会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意志品质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体育教学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例如,教学某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投掷等)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教学某些对学生体力要求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如耐久跑等)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坚韧不拨的毅力;教学某些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项目(如体操、球类等)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坚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各种对抗性质的游戏及教学比赛,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1.3要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用已有的科学知识来指导身体活动,克服蛮干。任何一项身体练习和技术动作的设计与完成,都要符合一定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例如一些单、双杠练习符合摆动和转动的原理,跳跃、投掷类练习符合抛射运动原理等等,而完成这些动作的源动力则来自于相关机群依据动作技术要求所产生的协同或对抗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讲清动作技术结构和原理,告诉学生参与工作的机群及用力的时机、方法,从事此项运动的锻炼价值及注意事项等,鼓励学生用已有的力学知识来分析、理解动作,使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1.4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贵有恒。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之乐,体验运动之美,感悟运动之魅力,从而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 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体育知识,自觉参加锻炼,不易被困难吓倒,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

体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包涵着深奥的人文内涵。体育中不仅含有竞争和对抗因素,而且具有表演与娱乐的功能。比赛、竞争、对抗、参与,是一个人证明自己,从而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最好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努力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使每个学生在这个开放、民主、富于激情的平台上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作技术的学习中来,通过身体练习掌握技术、技能,促进思维发展。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形成表象,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出规律。对那些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并提供更好的表现机会如让其代替教师做示范,当小组长等;对那些掌握动作较困难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让学生享受充分的成功感,被尊重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手、口、眼、脑并用,知、情、意、行并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变得更加自尊、自重、自信,有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3 合作学练,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主要指学生的合作品质,是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相配合,对事不存偏见,能接受不同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是适应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人格品质。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现代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力量,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容纳型人格的形成。

3.1紧扣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动作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往往不是单靠个体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在同伴的合作、帮助与保护下来实现。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交往技能、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和体育基础等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友伴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比较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采取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学习体操项目时,注重传授帮助与保护的方法;在学习田径技术时,注重互相观察,比较及模仿技能的培养;学习球类技术时,则侧重角色扮演,技战术配合的训练与培养等等。

3.2拓展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拓展体育课程,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树立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体育课的多种育人功能和价值,应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因此,我们应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努力创造条件,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尝试引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心理拓展训练、攀岩以及大量的合作竞争游戏等富有挑战性、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野外生活技能及急救技能,学会处理受伤、迷路、逃生等一些紧急情况。通过协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协商达到观点整合而实现合作,从而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并能愉快地接受分工,深深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得以强化,逐渐形成合作学练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准则的一个浓缩,体育项目绝大多数是在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合作不仅是个人发展事业成功的前提,而且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4 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在教学中,要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调动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比如学习球类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学习韵律体操和舞蹈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自选音乐、自我排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高。

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自身人格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追求、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带着对生命的认识,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