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本文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特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1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的今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例如在800米达标测验中,有些同学由于缺乏拼劲,最后以几秒之差而达不到标准,在练习跳远时,怕鞋子搞脏,练习认真。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即使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3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3.1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各种体育游戏教学,如“通过敌人封锁线”,“炸碉堡”等游戏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的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比赛中对方进行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裁判误判时宽容大度,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节节胜利时,谨慎从事,还是骄横自大等。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的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3.2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3.3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4中学体育教学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体育教学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4.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但是,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是必要的。但是要强调育人于运动之中的同时,把握时机,配合恰当的“说教”使其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4.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师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4.3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发展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4.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特定的“社会”是对体育运动而言。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的某种角色(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且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所以人们把体育运动看作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的缩影”、“小社会”。
体育运动的这一社会学特征表明,学生在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其教书育人的这一社会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学的育人作用。
5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5.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加以制度化。是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和好作风,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
5.2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如通过理论课中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奥运会、名人与体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进行队列练习时,就应突出遵守纪律,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通过各种球类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应着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5.3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的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5.4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请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 。又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形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汇报、评比”式的两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5.5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课堂中常有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怯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5.6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7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6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体育教学中,造就具有情操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7参考文献
1. 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国学校体育.1996年第2期P67
2. 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2期p30
3. 段炳容.浅谈小学体育课的德育渗透.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第4期P14
4. 丁顺令.鲍菲.体育教学中如何教书育人.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 李格.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第4期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