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教师走进新课程应了解课程改革“改”什么

(一)改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应对新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策略,重建了新的课程结构,更加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对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挑战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体现着课程编制者的意图,同时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开放性、全面性原则。从知识的维度,要求学生知道某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探究或能力的维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要求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同时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它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挑战

以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属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准则,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以及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努力适应新课程内容的需要。

(三)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新课程对这种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双向驱动的过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它要求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协助者。努力创设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合作的、开放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师生氛围。

(四)新课程评价对教师的挑战

在以往的课程评价中,通常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通过试卷以分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加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目的上,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在评价原则上,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串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在评价标准上,它体现开放性,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不是强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而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如何转变原有的评价思想,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既注意对学生量性结论的评价,又注意对学生质性结论的评价,这将成为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三、教师走进新课程必须具备新技能

(一)交往与合作的技能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以往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的冲突和对立。因此,教师走进新课程至少应具备以下两种技能。①交往技能。教师要努力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弘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活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②合作技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要求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首先对教师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相补充、促进成长。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批判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二)教育科研的技能

新课程的改革涉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的教师,要适应这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应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的职业,对学生的研究、对知识的重组和活化的研究、对学习过程和教育工作的事先策划、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以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都离不开科研能力。为了打破旧课程僵化的模式,新课程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课程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引起的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不确定性给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性和研究空间。“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要成为教育家,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是一条基本途径。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

(三)整合课程的技能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对于学科教师,课程整合必须从学科内开始。一是注重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即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科情感和正确的学科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学习学科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把握材料、方法和过程的整合。二是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即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等等。三是实现方法上的整合,即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课程整合是一个包括智慧、意志、互动、调整的行为过程。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学校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

(四)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因此,归纳起来,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①社会生活调查;②日常生活积累;③学生个体经验;④自然环境和校外各种机构、生产和服务行业;⑤网络信息资源。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进而具备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促进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直至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视野的手段。

因此,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将要面临的不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四、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承担新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政策最终由教师来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教材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因此,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赋予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教师要当好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者

课程改革必须在观念和体制两方面有根本的变革,它必然会产生新的理念,制定新的政策。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课程观、教材观,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新理念为导向,以新政策为指南,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全面执行改革政策,不偏离改革宗旨和方向,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二)教师要当好课程改革内容的传授者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研究学生,多研究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教材内容的传授要展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新的教学组织模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三)教师要当好课程改革效果的反馈者

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师要当好课程改革研究的参与者

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个体,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了解社会、家庭、学校的需要,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不同于专家、教材编写者的直接经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及课程教材的研制工作,可以避免课程改革偏离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使课程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变革,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