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教育也不例外。然而,经济竞争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整顿经济秩序,为的是导向规范的、良性的竞争,从而更好地发展经济。教育竞争我想大体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格局,教育这盘棋就活了。
  然而,如果你留意一下高中教育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个畸形的竞争模式。一个学校很“牛”,因为它那里的高考升学率是90%,而另一个学校更“牛”,因为升学率有95%。除此之外的指标,含金量都有限。于是乎,今年我比你差0.5,就成了屈居第二,来年卧薪尝胆,就求打个“翻身仗”。尽管大家心知肚明,0.5%的差异,很可能就是误差范围之内的事,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且人人知道,果农种果,即使浇水、施肥年年照旧,收成也有大年小年之分,这高考升学率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道理人人明白,“超脱”、“潇洒”一点的却实在难觅。原因固然不很单一,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的课程太死、给学校比拼的空间太小,“潇洒”一回都不敢!于是,我们所看到的普通高中,几乎千校一面,就象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如此,学校内的竞争又如何呢?既然升学率哪怕0.5%的涨落都对学校至关重要,学校自然有办法将“硬指标”分解到各科教师身上。作为一名学科教师,面对任务的压力,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自然是应对之策,可如果将压力下传至学生,使学生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似乎更加立竿见影。本来,要引来学生的投入,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是治本之道,可这似乎又不如多给学生施加些外在的压力见效来得快,也不如多给学生布置些硬性的练习任务管用。于是乎,用最短平快的方式参与对学生时间争夺的“竞赛”成了自然的选择。学生负担的“量”自不用说,更让人后怕的还有这种负担的“质”。
  这样的竞争模式还不够畸形吗?如果和经济竞争作一个对比,我们更有理由心惊肉跳。因为那等于为了吸引消费者的青睐,靠的更多是强买强卖,而不是自身的实力!
  高中新课程对弹性化、选择性的追求及其独特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为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它从课程的层面上提供了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可能,也将考试评价推到了朝多样化方向改革的境界,为高中学校的多元化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课程平台。除了升学率之外,学校之间可以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等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竞争。这对于那些过去没被定为“重点”、现在也没有挤进“示范”之列的一般高中特别具有意义,它们届时在课程方面各显神通,也给别人“示范”一下又何尝不可呢?而随着选修课的增加,学生选择空间的增大,一个学科,一个老师可能不得不考虑如何增强自己学科和教学的内在吸引力,因为“强买强卖”越来越没有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