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相遇,是为“重”,这是自然光阴的诗意碰撞;在儒家的阴阳观中,六为阴,九便是阳,深含着哲学文化的辩证思考。自然与哲学交合,诗意与思考对接,在千年流传下来的登高、饮酒、赏菊、吟诗等习俗的承载下,这个从战国开始形成到唐代正式被官方认可的名为“重阳”的节日,便有了深广博大的内涵,充满了浪漫诗意的味道。
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单纯的主题不同,重阳节的意象标志是多元的。元宵节的标志是花灯元宵,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清明的主题是怀念,扫墓踏青都是其具体的形式;端午的粽子、龙舟等等都以屈原为基点生发出来;中秋更是与明月须臾不可分割。唯有重阳,它的含义虽然不那么具体却是博大而丰富的。
金秋九月,云淡天高,风清气爽,正是走向自然,登高望远的好时节。于是重阳的习俗之一便是登高。
金秋时节,草木初黄,菊花绽放,山野烂漫,香飘四溢,如此美景怎能辜负?于是赏菊成了重阳的另一个主题。
如此,便约三五知己,簪一朵美丽的菊花,登高远望,红尘纠葛远去,山河尽收眼底,如何不让人感慨万千。兴之所至,自然离不了饮酒赋诗,放歌天地。这是何等浪漫潇洒的意境,何等恢弘豁朗的情怀。
于是无数名篇佳句迭出,一首首别具风格的重阳诗被写进中国文学史,让重阳更多了一层内涵与主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朴素真挚的语言,思念弥漫的温情,这是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亲情思念为主题,千载之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与王维同时代的大诗人孟浩然也有重阳的精彩诗章。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写道:“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天、树、江、月,美景之下,自当载酒赋诗,共醉重阳。
同样登高望远,同样是气势非凡,开阔壮观。杜甫笔下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怀一种难言的悲凉;而到了李白的眼中,便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浩荡奔腾。
面对灿烂恣意的菊花,绝代女词人李清照情不自禁生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怀;而旷世伟人毛泽东则尽情释放出胸中无限的豪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只因登高饮酒赏菊赋诗密不可分,成就了中华民族千载重阳不可或缺的多元主题。
近年来,重阳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九九重阳有“九九”的谐音,暗喻着天长地久的含义,于是又被定为“老年节”,更多了一层丰富的民俗意蕴。
重阳,这是一个诗酒黄花共醉,登高尊老同行的节日。既有诗意的浪漫,也有望远的恢弘;既尽展菊花的美丽,又广俱亲情的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