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语言的忌讳


1、古有“楚人重巫鬼”之说,可见忌讳词以及忌讳语产生的条件不是单一的。长沙迷信风习在“文夕大小”前是很“强烈”的,尤其以中下层阶级及妇女,尤以早晨、节时特别忌讳。他们忌讳“龙、虎、蛇、鬼”等音,故登隆(隆与龙同音)街改为“亮亮子街”,老龙潭改称“蛟舍子潭”,府后街称“猫后街”,腐乳称“猫乳”,豆腐称“豆干子”,斧头称“开山子”,鬼称“浸老馆”等等。

昔日长沙流传一则笑话,某人自述其早上的生活说:“早上起来,把被窝一抚(音同虎),鞋子一笼(音同龙),手捏两只油炸鬼(即油条),就往嘴里塞。”意在嘲笑不懂得语言忌讳的人,其实今天看来,这笑者与被笑者又相差几何?

2、因为“醋”与“错”音近,北方古时一般忌“醋”这个音,现在好像没怎么忌了。

3、因为“肝”与“乾”同音,粤语中忌肝,结果猪肝叫猪润,鸡干叫鸡润,豆腐叫豆润。

4、上海话忌“鹅”,因为“鹅”与“我”音近,弄不好“杀鹅”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5、黑龙江家克山的淘金人连名字都有忌讳。姓吴、姓白的人进山淘金前先是改姓,因为姓白的人进山是“白来了”,姓吴的又意味着“无”,其实这种忌讳在各个方言之中我们都能找得到。

6、船家忌“翻”、“沉”、“滞”、“住”、“搁浅”,因此“帆”得叫“蓬”,“幡布”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

语音忌讳的是很多,而且容易理解,难的就是如何去理解那些已经被改掉的也就是现在存在的词的来源,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写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