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山阳传统面花风俗


面花就是将小麦面粉发酵后,捏制成形态各异的人物、动植物等,它是一种面食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面花流传于主产小麦的地区,尤以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最盛。

山阳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南北文化荟萃相交,人文历史积淀浓厚,生态资源丰富,民情民风纯朴,山峦绵延秀奇,河水穿城而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驴友频频光顾。而那街头的面花摊同样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不管是蒸熟的面花,还是油炸的面花,吃起来都很香甜可口,因为这里的面花是用上等麦面掺和 鸡蛋、香油、调料揉合而成的。加上精湛的工艺,形成一种好看、好玩、好吃人见人爱魅力无穷的山阳面花。

山阳传统风俗之一是逢年过节,红白大事作面花。

面花是用上等麦面掺和鸡蛋、香油、调料揉合面剂,以剪刀、镊子、梳子为工具,把面剂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或花卉,再涂上颜色,放进油锅炸熟,这些面花外形美观,吃起来香甜,既可当风味食品,又是艺术品。

面花因用途不同,制作方法与含义亦不同。

果子:供节日亲友客人招待茶点及小孩日常零食。一般制作是用花椒水和面,剪成松、竹、梅、兰、菊等花叶形象,用油炸熟。

供献:过生日祝寿、丧事祭灵。一般按蒸馒头程序做,面发酵揉光滑后,用剪刀、梳子或其它印模模塑成各种动物形象,蒸熟后按不同用途点颜色。给老人祝寿做成福寿蟠桃、五福捧寿、麻姑献面等。给小孩过生日做成活泼的小动物、鲤鱼、兔子、麻雀、蝴蝶等。供献祭灵:多做成金童、玉女、牛头、马面、盘龙、卧虎等。

插花:玩赏献祭,一般做法近似锞子,花色主要有仙桃、石榴、玫瑰、海棠、牡丹等,不同的是每个面花下插一竹扦,随风飘动,供人玩赏。这种面花多用于老人下世及三周年祭用。民间传说吃个这种面花可消灾弥难。有的房中插面花则出吉祥之兆。

我国面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唐代,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据《陕西烹饪大典》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 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优雅的境界。朝廷达官贵人的生活里有面花,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也有面花。

《大典》里还记录了商洛山阳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便用面粉做成各种面食品,称为“果食”,“花样奇巧百端”,相互赠送,并将这些面食品挂在田间、地头,以犒劳天地之神。这些面花寓意丰富、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巧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面花艺术品。

山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盛产小麦,当地人崇尚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了“面食文化”,“面花”即是“面食文化”的骄子。每逢四时八节、孩儿满月、老人做寿或是红白喜事,山阳人必做面花,捏出人物、动物、花鸟、绘上食品颜料,细腻生动,五色生辉。

山阳面花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一度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渐渐远离人们视线,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但随着山阳作为旅游城市的兴起,以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山阳面花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今, 这小小的山阳面花,已成为山阳群众增收的一个新产业,成为山阳旅游业盛开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