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有个特别的习俗:每个出嫁的女儿都在有一条山路边种下一棵树,为父母遮荫蔽日,以报父母恩情。这个传统延续了300多年,如今,种树的人渐渐少了,村里希望能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
320多年前,一条古老的石阶路,999级台阶,石阶的一端是南江村的土楼,另一端是2000亩的良田。这2000亩的良田是南江村村民的衣食来源,南江村的村民每天都要挑着扁担,踩着石板路前去劳作。六伏天里,村民个个汗流浃背。
江氏,一个待字闺中少女,将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那一年,江氏出嫁了,但新娘却面有愁容。原来,她是担心出嫁后,再不能侍奉父母膝下。于是,江氏决定在父母每日必经的石阶路边种上松树,以尽孝心。
在那以后,村里的女子纷纷效仿江氏所为,在出嫁时种下一棵不老松,系上块红布条。女子远嫁的,还要委托家中父兄帮忙照看,希望这棵“女儿树”能为终日辛苦劳作的农家父母遮荫蔽日。慢慢地,女子出嫁种树,成了当地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
于是,原本光秃秃的山头,有了这片葱葱郁郁的松林,并有了一个温情的名儿:女儿林。
女儿林美丽传说:
320多年前,古道还是这条古道。只是,六月天,骄阳似火,烤得这古道有些烫脚。那时南江村的村民头顶,没有遮阴的松树林,古道两侧的山头光秃秃的。
古道的另一头,则有良田千亩。村民每天都要徒步穿行在古道上,到古道那头去种田。村民被骄阳炙烤,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不过,这一切,在320多年前的一天,有了改变。那天,“振阳楼”内觥筹交错,客家米酒香飘村中,客家有女要出嫁了。
这出嫁女的名字,在村中并无文字记载,关于她的故事,只是代代相传,他们姑且叫她江氏。
出嫁前,江家在村里设宴,宴请准女婿。这女婿刚刚金榜题名,娶得娇妻过门后,就要和江氏一起远赴他乡去上任。
江氏即将出嫁,又要随夫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再看看父母,想起父母还要挑着担子,大汗淋漓行走在古道上,心中不忍。
于是,出嫁前,她从深山挖来一棵松树,由新婚丈夫扶着,登上石台阶,挖开一个浅坑,亲手栽上松树。
她接过丈夫手中的瓢子,给松树浇上水后,又在松树上系上一条红带子。她说,红丝带寓意平安幸福。
随即,江氏回头对村中姐妹说,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希望今后村中女子出嫁,都能栽上一棵松树,聚木成林,让松树林为父母遮阳蔽日。
江氏栽下“感恩树”后,就随夫远赴他乡。此后,那棵“感恩树”,由她父母负责照料。
江氏之后是否回到村中,代代老人并无相传。但是,那棵树后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了纳凉的好去处。
光秃秃的古道也有了第一处绿荫。此后,村中每逢有女出嫁,都会在山头栽上一棵树。
年复一年,320多年过去,山中的松树越来越多,逐渐繁茂。到如今,古道边有870多棵松树矗立。而每栽下一棵松树,出嫁女都会系上一条红带子。
在幽幽古道上,没上几个台阶,就有一棵大树很是引人注目,它最为雄壮,树高20多米,枝繁叶茂,枝干直径一米多,树干上都已经有了“龟裂”。这是山中“树王”,也是数百年来,村里代代相传,当年江氏所植之树。
数百年来,除了松树自然枯死外,村民都不会去砍伐“女儿林”中的任何一棵树木。于是,天长日久,一片饱含着感恩和绿意的“女儿林”出现了。
而在“女儿林”的保护下,林子边的2000亩良田也一直都是村里最大的粮仓,年年为村民带来收获。
不仅如此,村里还特意把土楼观景台建在全村植被最茂盛的“女儿林”边上。
当地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嫁女种植“女儿林”,百年传承生态经。
不过,这一传承300多年的南江村传统,如今却面临着传承“尴尬”。
现在未嫁女多数外出工作,在外地结婚之后,不少人已经没有沿袭这一传统,“女儿林”新植的树木有所减少。
为此,每年阳春三月,南江村都要在“女儿林”周边植树。为了让年轻村民牢记感恩之情,南江村村委打算把“女儿林”实名化。“我们要在每棵树上挂一个牌子,记录种树者的姓名、种树年月,以资鼓励,也作为纪念,形成村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