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学宫又称德庆孔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元大德元年(1297)重建,是我国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孔庙。
庙内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有殿、坛、阁、祠、庑(廊)以及池、桥等各式建筑,“四柱不顶”的大成殿,保留着宋、元两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被称为南国古代木结构的建筑明珠。
1996年11月,德庆学宫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德庆学宫祭孔大典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定期举行活动,形成了德庆学宫“春、秋祭孔”两大节庆活动,彰显德庆“崇德之城”的独特魅力。
德庆县祭祀“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活动起源于北宋并历代相沿,至清乾隆时期最为鼎盛。2009年10月,德庆学宫祭孔活动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德庆学宫化润千秋,蕴孕了祭孔活动的炽盛,成为德庆儒学的代表性活动。
据光绪《德庆州志》记载:“先师以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释奠礼。”
传统的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分春秋两季进行,分别是在春季正月十五日和秋季农历八月上丁日。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三部分。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然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同。祭孔的传统乐曲有咸平之章、宁平之章、安平之章、景平之章;乐舞为“六佾”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基本取消祭孔活动,德庆县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孔庙得到维修后,祭孔活动逐渐恢复。
现较大规模的祭孔活动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春祭)和9月28日的孔子诞辰(秋祭)。进行春祭时,德庆县人民政府结合闹元宵活动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是日,德庆祭孔活动仿照清代的例制举行庄重典雅的公祭仪式,县内及邻县孔氏宗亲皆进庙参祭。为体现时代特色,在祭孔时还举行孔子故事演讲、孔子语录歌曲比赛、《新三字经》歌曲比赛等活动。
祭孔时,司礼官司等身着传统长袍,在祭孔音乐声中漫步走到庙前,待庙门开启。庙内击鼓,祭孔队伍抬三牲等祭品依次进入大成殿,向孔子像供奉祭品,上圣香,顶礼膜拜,宣读祭文。礼成,齐唱《孔子纪念歌》,随后进行孔氏家祭仪式,并让社会团体及群众进殿自由瞻仰,参拜孔圣及“四配”“十二哲”,整个活动气氛隆重热烈。
祭孔仪式结束后,庙方向现场群众派发状元饼、智聪饼、孔子胸徽、孔子行教像等。秋祭活动稍逊于春祭,其仪式与春祭大致相同。
德庆学宫祭孔活动虽然每年如期举行,但诸如典礼科仪、传统器乐演奏、六佾舞蹈、唱经诗班的传承等都存在严重的人才断层、人事老龄化的现象。因祭孔活动是体现岭南儒学的传统文化特色,是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活“教材”,尊师重教的德育教育意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德庆县结合儒家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理念,在德庆学宫创建了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国学讲堂、儒家文化廉政教育基地等,积极举办开笔礼和春、秋祭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意在弘扬国学、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为人处世、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德庆学宫和德庆的儒家文化由此得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