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黎城广志山望乡会


黎城望乡会发源于黎城广志山一带,并在黎城和襄垣两县广为流传。迄今为止,是上党乃至华北地区唯一以庙会形式而形成的两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地方民俗风情世代流传。

广志山又称中阳山、王至山,位于黎城县西北部,当地人也叫广志垴。此山拔地而起,直插云宵。登临其上,飘飘然有开胸广志之感,因名:“广志山”。

广志山是太行山的高峰之一,素以山势高耸、风景美丽而驰名。当地人形容说:“上了广志垴,离天一得脑。”古有一学者,登上峰顶,俯瞰四周,命笔题词曰:“观漳水一条纤似发,望屏峰几叠小于拳。”真乃一览群山小,试与天比高。当你站在山顶,朵朵浮云在脚下深邃的山谷中飘忽,腾云驾雾,如同登天,云雾迷离似临仙境。

山中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片浩瀚,飞禽走兽比比皆是,遍及山间。夏令时节,树木葱郁,鸟语花香,风景十分迷人。清人李浩登峰后赋诗赞叹曰:“归途还需银蟾接,带的天香下慕烟。”

黎城望乡会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二百年左右。说的是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

清嘉庆年间,襄垣北关王家夫妇上黎城广志山奶奶庙上香拜祭,其女王雪梅年方一十八,不顾礼教之约尾随父母上广志山拜神,因思夫(亡佚,黎城人)心切,气绝化仙。时社首乡老,无以处置,遂声称老奶奶(女娲神)抬其双侍,已入仙藉,而事始息。从此,两县人民为其建庙奉祀,深受两县人民的敬重,每年四月十八和十月初一举行两度庙会来纪念她。四月十八是她成婚的日子,十月初一是她的生日。其中十月初一的规模最大。

十月初一庙会的主要内容是小奶奶望家乡。每年九月二十六日,襄垣北关小奶奶娘家的人就提前上了广志山,请油匠把小奶奶塑像抬到位于现在梳妆楼北面小奶奶梳妆楼上重新彩画小奶奶的面部。襄垣娘家的女人要认真地为小奶奶进行梳理。之后要将小奶奶凤冠霞披全部更新。而广志山每年要付出四石米的代价招待襄垣亲家。

广志山十月初一会一定要唱梆子剧团,而且必须能唱《黄鹤楼》和《打金枝》两本戏。除剧团助兴之外,还要请黎城、襄垣、潞城、长子、武乡邻近县内最好的音乐团前来吹奏。因为看戏听音乐是小奶奶王雪梅生前之所好。

九月三十日晚上开始唱戏,这场戏必唱《黄鹤楼》。这天晚上附近百姓前来看戏,四方香客前来进香,还有不少远方客人为了亲眼目睹“小奶奶望家乡”这一盛举,不辞辛苦,连夜爬上广志山。他们要在山上露天住宿,等到天明。

十月初一凌晨,襄垣娘家人便把小奶奶塑像从梳妆楼上抬下,由请来的所有音乐团吹奏着,缓缓走出二道山门,上望乡台望家乡。各家音乐团围绕四周扎下场子拼命地吹奏,襄垣娘家的人按照辈份依次跪下,据说从小奶奶的表情中可以知道下年的年景如何,如果她笑容可掬,下年一定是丰收年,围观者也都笑逐颜开。如果她愁容满面,有人说她甚至会掉眼泪呢。那就预示着来年必定多灾多难。娘家人就会伤心地痛哭零涕,围观群众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也会跟着哭泣,整个山头哭声震天。人们再也不去品味音乐团吹奏的美妙动人的音乐,这些音乐被哭声所淹没。

望家乡仪式必须在日出前结束。所以悲也好,喜也罢,他们都必须听由山上主持的号令,按时将小奶奶塑象重新安坐在开山殿内她原来的位置上。

广志山要支起大锅熬绿豆米汤,无偿施舍给前来赶会的人们。而来这里做生意的人也都怀着施舍的心情十分便宜地出卖自己的商品。因而,想买便宜货也是人们愿赶广志山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演变到后来,黎城与襄垣人民便有了“亲家”关系,黎襄人民相见,无论认识不认识,不分男女老幼,年龄大小,都会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彼此亲切的互称为“亲家”,这种亲情在打闹嘻戏中愈演愈浓,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县人民曾携手多次击溃日军,为太行山抗日斗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此后的文化交流中,两县人民也有多次合作,以独特的方式流传至今,这一悠久的民俗深深地蕴涵着质朴和谐的民俗文化内涵。

广志山望乡会是襄、黎两地以姻亲关系缔结的民间信俗活动,起源较早,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