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支系阿克人


阿克寨位于布朗山北部,地处勐měng海县西部布朗山与打洛、勐混结合部,距县城40公里。它是勐海县唯一的阿克人村寨,也是我州境内最大的阿克人聚居区,分老、中、新三个自然村,有百余户人家500多人。该寨坐落在一座海拔1398米的山坡上,整个村落有楼房、平房、库房三类。

阿克人挖沟引来山泉水,再用树杈和竹槽将水引进各家各户。当地人戏称为土自来水的竹槽纵横交错,高低起伏,人、畜饮水都靠它。

阿克人的传说

走进阿克人干栏式的茅草屋,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塘边,长着花白胡须的寨老向我们娓娓讲述古老神奇的传说。

“听祖先说,我们阿克人最早生活在上海一带,后来迁到‘加滇米哈’(地名,泛指今昆明、红河、元阳、元江一带),再后来定居到布朗山”,一位老人如是说。阿克人无文字,汉文书籍也无阿克人的记载。“加滇米哈”南迁说在哈尼族迁徙史诗中也有所反映。

阿波沙的(大爷)告诉我,布朗山阿克人是在他7代以前的祖先约波从“加滇米哈”带来的,据此推算,阿克人进入西双版纳的历史至少有200年。另一位老人告诉我:“阿克人自称白勒、阿克”。

“是什么时候开始叫阿克呢?”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的,我们不清楚,但阿克一词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接着,两位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妇在劳动归来途中遇见一个山头汉族,两人语言不通,只好借助手势交谈,阿克老妇把汉人告诉她的“阿把克”(到前面去)记漏了中间的“把”字而成了“阿克”,后来,这个妇人就以“阿克”自称,她的后代成了“阿克”人。

奇特的姓氏

阿克人的姓氏比较奇特、有趣,既有本民族姓氏,又有汉姓。通常情况下,阿克人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亲的名作为儿女的姓。一个人的姓名由两个字组成,即一个姓、一个名,这种起名方式,与哈尼族完全相同。并且,阿克人也像哈尼人一样有着“资戈”(即念家谱)的习俗。每个成年人都能背诵自己的家谱、族谱,而且能做到一代不漏。

阿克人中也有汉族姓氏。现在的布朗山阿克寨有罗、杨、李三姓。原先还有蔡姓人家,现已迁居景洪。

采访中,一个大爷向我说,在他3代以前,本族中曾有一女嫁给思茅磨黑做盐巴生意的汉人为妻并生儿育女,这是阿克人有史以来第一次与汉族通婚,有人猜想阿克人可能是从那时起取汉名的。果真如此的话,阿克人中的汉姓已沿袭了近百年。

罕见的语言奇才

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相互学习对方的思想和文化,所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会说一、两种民族话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长期居住在偏远的原始密林中的阿克人,居然全族成员能听、会说四、五种民族话,这让我们不能不为之吃惊称奇。

我第一次进住阿克寨,是和旅行社的曾朝华先生去的。曾先生是汉族,不会讲阿克话,阿克人用汉话与他交流。当小曾告诉阿克人我是哈尼族时,阿克人又用哈尼族话与我拉家常。正说着,来了几个拉祜族和布朗族,阿克人于是又操起了拉祜话和布朗话。在布朗山的阿克人,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白勒话,男女老少精通哈尼族话,有些还会演唱哈尼族山歌。几乎所有阿克人都能听、说傣话和布朗话,大部分人会说汉话和拉祜话。因此,阿克人与外族的交流十分方便。

一朵艳丽的奇葩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56个民族56朵花。是的,若把我国56种民族的衣着服饰比作百花园的话,那么,每一种民族服饰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有一次,一群来自首都北京的游客被“阿克人原始文化旅游村”女导游玉喝的美貌所吸引,纷纷争相与她合影留念。可他们哪里知道,玉喝其实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别具一格的阿克服饰把玉喝和她的阿克姐妹装扮得花枝招展,如同仙女下凡。阿克妇女喜打包头,包头布宽约50厘米、长约1.5米,黑色;上穿对襟长袖衣,黑色,其间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下着嵌有红、黄、绿三种条纹的筒裙。初看,头饰像墨江等地阿克人,衣服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筒裙则与当地的傣、布朗族相似。走近细看,又都不像了,是地地道道的阿克人。阿克人集各族服饰文化之长,融进自己文化中自成一家,使得自己的服饰别具一格,成为民族服饰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时代在发展,阿克寨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1992年,阿克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走出原始森林,定居到自然条件良好的峡谷。

20世纪90年代初,昆洛公路勐混至打洛段改线,新线恰好从阿克寨穿过。从此,来往的车辆、南腔北调的游人给阿克寨带来了欢腾、喜悦和信息。

1996年,阿克寨与勐海县科技旅行社联手创办了“阿克人原始文化旅游村”,开始接待海内外游客。

20世纪末,阿克寨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3.7%,没有一名初中毕业生,但阿克人已初步认识到读书学文化的好处,阿克小学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资助下拆除了草房教室,建成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逐年提高。这是阿克寨明天的太阳和希望!

阿克人在生活习俗、传统礼仪等方面与哈尼族相近似,已被识别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