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课标”下的体育锻炼之功效
摘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深感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之大。 “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提倡学生的各种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心智、情绪、意志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它们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标 体育锻炼 功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得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得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新课标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课在实施新“课标”下的体育锻炼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功效呢?以本人之愚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一、体育锻炼具有增加知识,强身体和长智力的功效
新“课标”明确要求体育锻炼要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我国古代先秦时期九形成了动以养生得思想,《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得论断,启示人们活动肢体进行运动的重要。战国时期得著名思想家荀子针对当时“天命论”的缪说,明确提出:“养备而动,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人的健康与天命养生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毛泽东同志提出“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等等。以东方人特有的知,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反反复复的进行者,故有“今日之我体系承乎昨日之我体,发展乎明日之我体”的精神之说。
体育锻炼不但增知识,而且能强身体。运动科学告诉我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骨骼的长长、长粗,改变骨质结构,使骨骼既有弹性又有抗压力能力;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抗拉能力;促进学生的肌肉纤维的增粗,肌纤维的收缩力增强;促进学生的内脏器官急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等等,反之,如果学生缺乏了体育锻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可以从“运动剥夺实验”中得到答案。
为了研究运动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曾做过限制人运动的科学实验:将若干20—30 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被试者在20天里一直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二组被试者也接受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该组被试者每天躺着时可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次,20天后,第一组被试者感到头昏眼化,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肌肉酸痛和不想吃饭。第二组被试者依然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身体反应也没有第一组被试者那样强烈。这一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的少,生命力就脆弱。也再一次的论证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我们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一些科学家,英年早逝。究其原因,身体不强,无法承担重任;同样,学生没有好的身体,也不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身体的强弱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强和弱。经常运动则可强身,不动则可弱身。新“课标”中强调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可谓是及时雨了。“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说明了强弱相互转化得道理。
当然,体育锻炼除增长学生知识,强其体外,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很大作用。运动解剖学告诉我们,人体的运动时受脑神经支配的,即左脑支配右肢体的运动,右脑支配左肢体的运动。反之,左侧肢体运动则可以促进右脑的智力开发。据科学证明,人右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储存功能要远远大于人人们习惯运用的左脑。这和人们时常所说擅长用左手运动的人聪明是一致的。因此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也开发了右脑的智力。
二、体育锻炼调节学生的情绪
情绪使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经常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愤怒、怨恨、焦虑、忧郁、痛苦等,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大大降低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
情绪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情绪的一切变化都会引起心理变化。我国古代《内经.素问》中曾谈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表明,胃病、高血压、癌症等都与不良情绪有关。新“课标”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艰苦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情绪,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新理念,充分重视了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这和以往的课有很大不同。运用新理念,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自尊和自信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同时也切实保证了学生地身心健康。
情绪能够改变人地处世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以制止。荀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理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故益可立而待也。”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心情烦躁时平时温和热情的人,也会变得像一头被激怒得雄师,急躁冷漠,好发脾气。一个本来爱说爱笑,善于交际得人,如果被巨大得悲痛、忧伤所压抑,也会变得郁郁寡欢,性格孤僻、冷漠、嫉妒、自大、自卑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妨碍团结和友谊。新“课标”强调了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调整学生情绪朝积极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处世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
情绪能够影响个人智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儿童,生长发育健全,活泼伶俐、智力较高。情绪忧郁的儿童,身心健康会受到破坏,表情呆滞、性情孤僻,智力较低。而新“课标”下的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愉快的平台,让每个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意志和行为的影响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动力,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地心理过程。意志是一种心理品质,总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两者密不可分。意志支配行为,而行为体现意志。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地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的意志品质是当前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曾谈到:“非第调感情也,不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强烈,若不畏,若敢为,皆意志之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见,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之重要。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置中适宜的困难情景,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例如:耐久跑时,通过适应的增加距离、缩短跑步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困难、挫折的情景,提高学生应付困难的能力。从而通过体育锻炼,改变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执拗、任性、胆怯的消极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尊自信、乐观进取、知难而进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的引导下,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功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地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 2001年7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发表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体育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