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郑志豪 215421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本文就从课程性质、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兴趣及运动技术等方面阐述体育教师在课改中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一价段的课程实施指明方向。
关键词:体育课改 学生 主体地位
前言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只是教师塑造和完美的对象,被动地按照教师地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运动技术。而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问题,其本质是让学生参与运动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合作、感悟。因此在基层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对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尤为重要。
一、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体育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内容的选定要根据课程的性质来完成。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也主要是给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把握课程性质,避免体育课程改革走偏方向。
二、 正确理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对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内在的规律及易掌握。同时,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持和主导作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无所取代的。
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也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德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显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性发挥得以如何,关键是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三 、不能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文明素养一样,学生兴趣也有一个养成过程,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促使一些学生长期处于不接触或很少接触体育运动刺激的环境中,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处理好兴趣与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由于学生所具有的体育知识有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来转,学生喜欢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我们应当努力改进教学设备,在教学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改进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项目感兴趣,而不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抬得过高,过多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是处于被动状态,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更无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应是跟着学生的兴趣走,而应当是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教师所教的运动项目中引导出来,让学生对你所教的项目感兴趣。
如前所述,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四、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学习。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有许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的说法,也有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的“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批评,但这些质疑却是为了教好技能,新的基础改革中又出现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谈法,但其淡化究竟到如何程度,让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不得其解。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
大家也知道,推进体育教学过程和方法,对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体育学科让学生好好掌握运动技能,就同语文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知识和读写的技能。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也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很难想象,一个不会画画的人,会有什么绘画能力。同样道理,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会有什么体育能力。
因此新的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绝不是要削弱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规定:到初中(水平四)阶段,学生要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和对练。
但是,如何使教师体育教学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需要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学校并非是运动训练基地,无须履行严格的竞技运动规则,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教学目标定位应在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像在急行跳远的教学中,可以在操场上画两条横线,让学生想象是一条小河、壕沟,激发学生的斗志兴趣,促使学生大胆跳过去。至于要助跑多少步、踏跳板准确与否,在这里可以不做要求,等学生形成一定基础后,也可做进一步要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搞好教学,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做好必要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自已的学习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此外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成功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宋尽贤 赖天德 中国学校体育 2005.1
2、体育课改需要教师建立全新的课程意识 徐永春 曹卫民 中国学校体育 2005.2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4、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 毛振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