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


      所谓差异教育,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名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创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采取差异的教学对策,使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得到最佳的发展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
      所谓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经验表明,一个人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信性,还是缺乏自主性、创造性,都会被视为缺乏个性。
      差异教育与个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者是潜相交融、互为因果的。换一个角度而言,差异教育是以个性发展为依凭,为底蕴的。
      一、实行差异教育的动因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必然它是面向全体的,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现状必须使全体学生达到一个共同合格的水平,通常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发展。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身心素质是最为参差不齐的。学生各有所长且差别极大,主要原因是由于遗传、兴趣程度、家庭影响、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学生的这一实际出发,结合我们的教育规律之一“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育”,是在一定规格程度的要求下扬长补缺。所谓扬长:是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发展;所谓补缺就是对能力差,水平低的学生(或某一方面较欠缺的学生)给予帮助,启发,使其能积极赶上去,达到一定的水平。实行能合乎于全体学生提出的总的要求,同时也并不是对学生有“统一规格”的“平等对待”。既注意到了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到了每一个人的各种才能的发展,这一做法符合了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新的教育原则。
          二、实行差异教育的措施
      体育教育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基于这一点,从体育教学的课堂和课外两方面来分析实施“差异教育”的作用,真正面向全体,从书本知识,从技能技术,从老师的身教,从同学的相互学练于启发中,从体育氛围的潜移默化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
      (一)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优化个性特征
      1.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教育不是培养运动员的教育,而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好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使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培养、引导、发掘,而不是在小学期间九被划一的要求埋没掉。
      2.优化教学过程
      (1)进行水平区别化:按学生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层,A层:在体育上有特长的学生;B层:一般学生;c
      层:在体育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将这三层学生进行
      小组组合分布,产生纵横两个维度。纵向方面可清晰地看出全班同学大致存在的差异,可分成若干组;横向方面,每组都含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取长补短。
      (2)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划分的三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A层学生,可增加些拓展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较强,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c层,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练、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赶追同学;B层学生居班级大多数,因而在设计内容上要紧扣大纲。
      (3)在教学对象上:注意特长学生A,发挥其优势,充当示范表演、讲解组织的作用;重视一般学生B,教师应对这些学生全面负责,提出相应大纲的教学要求,激发其兴趣,发挥其潜力;偏爱困难学生c,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则注意抓两头,通过小组间的互助、互补、互动,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使自己各尽所长,各显其能。如运动会,可组织学生进行广播操、武术、团体操表演;让学生自己选择参加田径、球类等比赛;还可组织学生担任小裁判……使学生能按各自的实际,按不同的要求达到目标,获得高峰的体验。
      (5)在教学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向注意发展学生个性上来。教会每一层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锻炼,如何大力提高学练热情和兴趣,培养真正的学力。对于困难学生c强调培养其“基础学力”,而特长学生A,则更“创造学力”的培养,对于一般学生B则“基础学力”与“创造学力”之间,在强调“基础学力”的同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不断激发和调动其创造力。
      (二)强化体育课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从体育实践角度而言,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最好的形式,其实践性强,更易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想像和动手的能力,易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1.按能力程度区分:A类为技能较为成熟的特长拔尖生,以比赛、表演为主;B类为有兴趣爱好,但技能水平一般,以拓宽知识技能为主。
      2.在教学目的上:对A类学生的培养是以发展该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的,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或延伸,要求有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发挥体育特长,施展个人才能,同时也使参与者在与群体的共同协作中获得对体育活动的完美想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对于B类学生,主要是开设兴趣课,既面向全体,开发潜能,又针对部分,发展和优化个性。
      3.在组织形式上:特长拔尖生的组织以纵向、综合性为主,即突破年级框架,按相仿的能力进行组对,如:组建少儿田径队、武术队、体操队、少儿棋类班等,以竞赛、对外演出为主;兴趣类学生的组织以横向单一性为主,将兴趣类同的学生进行组班,有较大的自愿性,松散性,如体育舞蹈队、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为主。
      4.在辅导方式上:对A类学生实行个别辅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把学生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长相结合,选择一些运动有一些难度的动作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对兴趣班B类学生的学习指导采取“趣、活、实、新”的方法。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体育信息进行交流,以拓宽视野;指导学生选择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进行学练。可以是教师讲解,可以是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是小组互助互动,也可以是集体创造、比赛、表现。形成多边互助的合作关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满足同一兴趣不同程度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优势互补,志同道合的愉快气氛中真正得到了身心和个性的发展。
      
      
      本文发表于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国学校体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