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综合型人才 体育教学创新 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行为 学生创造能力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随着人才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步认识到要想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培养创新精神。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体育课课堂,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要从教会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运动技能、锻炼基本运动素质的身体肌能型教学观,向注重生理、心理、品质和创造素质培养的四维教学观转化。本文就体育课教学设计、教师转型、学生创造型思维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形成方面结合实际,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一些探讨。
1、 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目标,未来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开拓生活的能力。事实证明,只有会学习、会合作探素并能承受失败的健康的人才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身体有没有病残,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适应社会的状态。体育教学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不仅包含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而且包含营养、卫生、身体技能技巧发展等因素,除此之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
2、 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才会创造,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做好一个“导学者”,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体育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体育教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过分注重教师教的水平,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极大抹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教师常常为了追求短期的教学效果,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感兴趣,是否有需要,强行施教,往往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亲近”学生。摆正学生在教师心中的位置,把每个学生作为可爱的生命体。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的交往不可避免,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师生的交往不可避免,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及时地鼓励,与学生达到心境的融合,使他们感觉到体育老师是可亲可近的,从而敢说敢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正常的教与学的合作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师生友谊。要想师生之间平等、互亲、互敬,教师必须熟知学生的思想,身体素质,爱好。从而自觉说出自己想说,想听的话,做出学生原本要做的事,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融洽课堂气氛。
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练,边练边思,相互指导;并下放学习评价权,指导学生进行个体纵向评价、横向类比评比,使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教师课前提出自学目标“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并让学生组成两人、三人或更多人的自学小组,通过相互观察、比较练习动作,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想法“他(她)为什么比我跳得远,跳得轻松”,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观察一下你和他(她)的动作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细致观察和体验后找到在跳前屈膝、摆臂和跳时蹬地等动作,以及腾空收腿动作上的细小差异,从而改进动作更好的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在不用老师指导,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
2.2 体育教育行为的创新与改变
2.2.1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体育教师忽略学生学与练的重要,事实证明,这种体育教学的效果是很差的。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创设浓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摸索练习的过程中积极启发、引导,并在学生积累了相当学与练经验的基础上,给予及时归纳、总结及矫正,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直接经验尽快形成能力,才真正实现体育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比如在“前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一后翻”的基本运动技巧教学中,教师在示范“表演”动作后,引导学生回忆与此技巧相似的已学过的技巧动作,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需要的新旧经验的固着点,经过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找到了本节课所学新技巧动作是以往课上所学“前滚翻接后滚翻”,“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成蹲立”动作的精练与组合,使学生通过旧经验动作的重温练习,既克服了对新内容的心理恐惧,又简化了学生对新动作的认识,使之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联系学习的方法,以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待复杂运动技术知识,都能有条理地分而析之。
2.2.2由重视健身向全面发展转变
过去的体育主要以强身健体为单一目的。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体育正在向全面体育迈进,它既重视健身,还重视启智、求知和育德,以及达美和调心,任何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重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并在体育教学上充分表全面体育的价值。
例如,在队列行进教学中,鄙弃传统的教师喊口令,学生单调练习的模式,安排了不同节奏的音乐代替口令指挥,让学生按与乐曲相对应的队列行进方案进行练习。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单一练习形式,把乏味的队列训练融入韵律、唱游活动中,学生在获得队列知识信息的同时,个人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观、道德品质得以促进,这样教学的目的就不是简单的“健身”了,而是“健体、益智、塑美、促德”全面发展。
2.2.3 由强制体育向引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转变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篮球教学为例,教师把各种运球方法传授给学生后,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被动模仿,逐渐丧失了个性和创造,而是在学生主动练习中,教师给予提示性的指正,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完成“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认识飞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引导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延伸。
3、 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贯彻“会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与练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牢学活,并使其转化为基本技能。
3.1 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体育课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形象性,它是“身体语言”固化为形象思维,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主要靠视觉感知学习内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只靠视觉感知学习内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只靠视觉获取知识,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能保持20%,这样高的遗忘率,更何况是运动着的动作表象。所以,身体对运动进行实践之前,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体育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精细的观察能力应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动作的观察前的教师提示语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各自独特的观察方式。例如,在教“跳上成蹲撑—屈腿跳下”的技术动作时,由于向学生经常渗透观察方法,当提问学生观察动作印象时,有的说把整个动作分为助跑踏跳、山羊上蹲撑、屈腿跳下三部分;有的说按局部肢体观察,腹部肌群在完成此项动作上表现为收腹—展腹—收腹的过程;有的说跳下落地时应该是前脚掌先着地,屈膝是为了缓冲。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跃跃欲试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练习,达到了自学初探的效果。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这里所指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脱离基础知识,一味地“求异”,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能用新视角、新观点重新认识学习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譬如,教“前滚翻一挺身跳”的动作时,学生在完全掌握了运动技术要领,很完美地完成动作的情况下,有几个“表演欲”较强的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做完前滚翻后做了一个转身跳,或者屈腿跳,对这种创新火花的迸发,教师没有作任何干预,相反,教师予以引导和鼓励,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间接鼓励着在场所所有学生开拓思维。在组织学生做障碍接力跑时,对过跳箱,钻栏架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选择和创造最迅速、简便,又安全的过障碍方法。一下子课堂活跃起来了,在钻栏架时,有的学生用头,手先钻过,有的学生两脚先钻过,也有的学生侧身过,他们相互之间还比较、模仿,结果学生学得很开心,动作掌握得较快,显然学生在“标新”意识的刺激下,活动的不仅仅是身体,思维活动也积极参与,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皮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定势”的影响。
3.3 注重在运动训练中,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唱”好学生身体机能锻炼这个重头戏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心理辅佐能力。如,在排球教学中的“垫”球环节的练习上,有意加大运动量,让学生超出一点负荷,垫球垫到手臂酸“痛”,培养承受能力。又如,通过游戏,打擂台,看看哪个学生能在最“难受”的时候仍然坚持。再如在足球配合突破防守的练习中,教师要设计和安排强调配合者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适应,随时交流,满足对方,创造条件,共同完成等内容,以培养适应能力,取胜意识,坚持意识,协同作战意识,为他人服务意识,从心理上战胜自我等等,从而在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 4 指导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体育的社会教育意义。作为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随了要有努力钻研和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和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练习的机会,安排组织易于体现集智取长的活动。如共同探索解决认识难点,友好协作地互练互评,热烈讨论辨明是非,学习借鉴他人运动心得,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如,在肩肘倒立和头手倒立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初期很需要合作和帮助,需要互相指正,发现错误,教师就要组织他们成立两人互帮互学小组,一个人练习,另一个人在教师指导下保护或协助同伴完成动作,这样既融洽学生人际关系,又潜意识地渗透了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
3.5 将创造力的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
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迅速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时空—课外。课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能以较多的生活实践指导创造活动,能自发组成学习群体,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室外游戏课上,教师用一个游戏情节含概了各类能力和技术;不同姿势,难度的走、跑、跳,跨越障碍,急转折返,接力棒交接,持物奔跑等。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学生下达任务:让他们自行设计综合型游戏的形式和方法,充分考虑器材运用,积极融入已学内容。在下一次课上提供演示、评比的“舞台”,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观摩中开拓思维空间和视野,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4、 结束语
体育是兴国强民之源,“五育”之基石,体育的创新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创新精神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思路的指引下,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以独创的教法去教学,教出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激情辩论,友好合作,勤思乐练,努力创新,走出一条以实现“三基”为基础,提高体能为目标的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特色之路。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只有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参考文献
1、章剑和 《现代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中国教育学刊,1994.4第16页
2、王毓旬 《论体育的创新》 中国教育学刊,2000.6 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