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忌犯的教学表面化


体育教学忌犯的教学表面化

陈锋原   雅荷塘小学 06/615

[内容提要]

体育教学,崇尚的是一种实质性的教学,不是一种表面化的教学,它应该是有延续性的,并非割断传承,重新来过的一种东西,它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人的发展,而不是教学上场面的好看,色彩的斑斓,表演的精彩。

[关键词]

表面化教学    实质性教学    把箭射出去再瞄准   人本思想

[正文]

体育教学中我们是否也提倡实事求是呢?提倡朴实作风;提倡依实情工作;提倡不浮夸、不作作、不虚伪、不讨好;提倡扎实研究,诚恳探讨,理性执行的态度呢?不为跟风而附会,不为随形式而盲从,不没探讨,没研究,没思索,不为怕落后而盲动。

教学的恶果恐怕就在于盲从,在于只讲形式,虚华而不切实际。它的可怕在于,一窝蜂而起,只为提倡而否定,只为否定而否定。它一阵风而来,随一阵风而起,不从历史的,传统的、漫长的演进中,思辩的提取营养成分,不在传承的基础上演进,只想推陈出新,创新花样,而不思索传统中的优势和精华,将之发扬。

有一句话叫:抛弃历史,就没有未来可言。一个社会之所以发达,它是有延续性的,它在不断更新中成长,象大树一样,在一个循环基础中再一个循环,延续它的生命,它的每一个循环都在适应新环境中成长,都有延续性,它舍去不合理的部分,接受进步的部分,螺旋上升,以达到更合理的成长。

体育的传统教学,除了它不适合时代发展新要求外,是否有它精华存在呢?这是肯定的,它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有我们如今还想不到可代替的,而可达到某些教学目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将它随同旧的观念一起否定、抛弃,是否缺少思辩呢?中国人曾被批判犯有中庸思想,做事骑墙,模宁两可,不敢行动;而后做事走极端,不是左倾,就是右倾,等犯了足够多的错,才发现犯了凡事用革命思想的错误。要想变革,就锅锅碗碗全砸破,重新造过,但当打破之后,却发现又一个新的困惑摆在面前,又需要漫长的摸索,漫长的争论,经历一轮又一轮,一而再,再而三,幼稚得让人发笑的低级错误,才来走向正轨,延误和贻害人的发展,因而永远起步晚,永久处于初级阶段。

因而我们知道,不随着日新月异的世界脚步改变是错,不站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思辩的改变,更是错。历史在向前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提炼营养,给养后人。

现今有个新的观念,叫“把箭射出去再瞄准。”意思是做事不需瞻前顾后,可先行动后再调整对准。这是个在高科技时代、电子时代、导弹时代、太空时代的观念,在数字化中完成先发射后对准。古时候的科技不发达,是不允许对射猎目标先发射后瞄准的,在这新时代产生的新观念,在教育中是否适合这一种观念呢?

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速度意味着一切,意味着领先,意味着抓着优势,意味着主动。谨小慎微邂逅了进步的步伐,有新的、好的思想理念出来,可先试着运行,再进行严肃的讨论,思辩性的思考,摸索与传统优势的结合,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有收获的领域拓展出更多的收获。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这种先实行后探讨的事物,它还不成形,还在摸索的阶段。它的许多观念,都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健康”这个概念,赋予“健康”更多新的定义,更多新的理解,因而急需另一种对待健康的态度。

早期对健康理念的理解,是源于国贫民弱的现实,急迫于改变民族体质病弱,抵御外辱。如陈独秀提出的:“强大之民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又如毛泽东《体育之研究》阐述的“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等。他们都阐述体育想达到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身体健康。在那个时代,他们赋予了健康的理解是体魄强健,精神刚毅,使身体成为思想、智慧、道德的载体。之后,为在世界大舞台上获得荣誉和民族自豪感,又提出“奥运战略”的思想,在一种功利性的思维下,体育迟迟没有回归到人的本位。随着对人的研究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健康不单止身体健康,精神强健,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马斯洛的人本学说《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阐述:一个人首先是个人自己的身体,个人自己的体质,个人自己的机能,个人自己的种性,才能一直延伸到个人发展的最高水平,甚至延伸到个人自我超越的水平。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认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性的人。

这些思想的带来,使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应回归到人自身的本位,使他自发的发展,尊重他的个性,他的体质,他的需求,原谅他的缺憾,他的软弱,他的过错,减低他的防御机制,避免他害怕尝试,延展他内在的能量,使他更健康,最终甚至超越自我。

因而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倡导“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强调“努力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如何;关心的是学生的什么是否得到促进,学生的什么是否得到激发,不是只顾运动技术的传授,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获得,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用“优”和“差”来武断的评价学生,而用“显著进步”“进步较快”“有了进步”来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明了人性得到了尊重,表明教育在内因上诱导学生的发展,而不在外在的施压,强加性的粗暴的改造人的发展。

在这一人性化诗意化的理论下,教育是否就可以抛弃一切,否定传统的优势,开拓出一个新的世界出来吗?传统中有一些精华,一些优势,是我们赖以立足,赖以自豪的东西,可以随之一起抛弃吗?如技能的培养,严谨的教学,运动量的控制?且举例子对照说明:

在一个上《技巧》课例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己在垫子上摆造型,学生有肩手倒立,有燕子平衡,有拱桥,有立地成佛等的造型,然后,老师让学生把这些造型串联起来,变成组合造型,再来逐一的评价。课堂轻松活泼,深受学生老师喜爱。这堂课后,教师说,她只用了两节课,学生就自己做出来这么多的造型,都不需要怎么去教。这里体现的是一种随意性的教学,好象充分自发性的。

再举一个《南国醒狮》的课例,老师先编了“狮步操”,又复习了舞狮基本步法,再二人“照镜子”深化练习,再体验二人配合舞狮,最后分小组“群狮会”。这里体现的是严谨的设计,渐进式学习,诱导式的体验。

这是公开课中的两个课例,同样都是活泼动人的场面,同样都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一种不注重技术的诱导,一种注重技术的传承。如此,我们在非公开课的平常课中,是学习哪类型的课例开展教学呢?或是两种都兼而有之?

体育的过程是最终形成人的“终身体育”,没有技术的提高,没有技能的运用中,带来的发现潜在禀赋才能开发引来的快乐,能形成他的终身参与体育的兴趣吗?我们观察学生,让他选择玩的内容,他会象猴子捡了西瓜丢芝麻,捡香蕉丢西瓜一样。换来换去,对那样都喜欢,又到最后都不喜欢,因为不擅长,所以不会玩,不会玩,自然不喜欢。没有延伸性,学生的技能就没有拓展的可能,而技能一旦形成,他就终身都不会忘记,曾经那项运动带给他的乐快,从而自觉去寻找那项运动。

如果说我们体育传统教学的精华,在于技术的传授和掌握;而新课程的实行,在以新的评价方式,人性化关爱态度来实现教学效果,达到人个体的健康。那么,它们间便不是以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你存我亡的更替,而是有共同结合的交汇点——技术的传播。在这技术传播的交汇点中,延续技能和发展技能。新课标遗弃死板的教学模式,不在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模式下开展教学,而关注个性化和个性差异,关注的是自我的实现,而不让个体“泯于大群”。这是种更优质的教学,在一种新的灵活的评判标准下,灵活的实现技术的传播和人个体的能力培养。

那么,从这点出发,便不需要因为新课标的实行,就“淡化技术”,更不需要自欺欺人的说:“我没有教会他们什么,他们就自己会了。”这都是种自欺的表面化教学,实际又在另一个误区上走。

人本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更宽容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否定某些技术知识的传播。允许在一定的舞台上,留给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而并非虚化主义般,否定内容,只注重形式。

新课标不注重特定内容的传播,只限定某年龄阶段的水平层次,给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利于全方位的技术传播,不因在特定的内容上没有了选择,而限定了人的发展。没有特定内容的限定,象主食和副食同时兼顾一样,则存在了教师选的特定内容和学生选的自选内容,但有了广阔的内容选择,更重要的却是要有广阔的活动舞台,以延续某种技能的培养,这个舞台,应提供娱乐,表演,比赛的可能性,以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技能。

这种非统一内容模式下教学,可根据自己需求、喜好,细化的培养。因而出现更多的自主性、启发性和个别辅导,教师在主导着内容的同时,必须迎合学生的喜好,在技术的形成上给予诱导,提供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技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

因而,体育教学,崇尚的是一种实质性的教学,不是一种表面化的教学,它应该是有延续性的,并非割断传承,重新来过的一种东西,它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人的发展,而不是教学上场面的好看,色彩的斑斓,表演的精彩。

 

参考文献:《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

         《教育中被遗忘的人》   劳伦斯·库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