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缁俱垹瀵�tb缁俱垹瀵�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 --共话酒德、酒礼、酒风_酒史文化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
--共话酒德、酒礼、酒风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在我国民间也有杜康造酒的传说。有一天,仙人指点他: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会碰到三个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美酒即成。结果,杜康第二天遇到三个人,分别是秀才、武士和疯子。
    这其实代表了饮酒的三境界,第一阶段如同文人,温文尔雅、谦逊尚礼;第二阶段如疆场武士,称兄道弟、酣战淋漓;第三阶段超量饮酒后仪态全失,不敢说的话说了、不敢做的事做了。
酒德
    中国古代的酒道,精髓就是中和二字,主张对酒无嗜饮。
    酒可以饮,但要饮而不过,饮而不贪;饮似若未饮。绝不可太过,故谓之和。和就是平和谐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饮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恰到好处;有乐而不误事,才能被称之为和。
    饮酒的量只要控制到位,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以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酒进入人体后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酒精时需要各种维生素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容易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混杂饮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酒礼
    酒桌上的礼仪很多。
    要先给长辈斟酒。如果有客人的话,先给客人斟酒再给长辈斟酒。斟酒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八分满。
    跟别人碰杯应该是左手放在杯底,右手拿着杯子;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这是一种尊重。
    敬酒要注意顺序,不要乱敬酒。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的顺序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敬酒要有说词。劝酒要适度。酒桌上不要窃窃私语。拒酒要有礼节,有方法。
酒风
    李白曾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饮酒之乐尽在其中也。别人称他为诗仙,他却自比酒仙。独酌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群饮时,“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得意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则“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更有《将进酒》里千古绝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相比而言,生于饮酒世家的文学大家苏东坡却非常节制。他每天都喝,一天总量却不超过五杯,总是保持微醺的状态,可谓深得小酒怡情的真谛。苏轼的酒歌中,不但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更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厚重。同样是杯中之物,东坡居士所参悟的天地世界,似乎要比青莲居士醉眼所见的颠倒乾坤更有意味、更富于哲理。
    懂酒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虽是好酒,但如果后面没有历史、没有故事、没有几代饮者和酒徒积淀下来的口碑与传说,"那这个酒,就缺乏一点真正的味道”。喝酒不是追求喝高了之后短暂的快感,而是喝好了之后的感悟与品味。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适量饮酒,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