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君王作证:葡萄酒不是舶来品_酒史文化


  葡萄酒常常被说成是外来品,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实际葡萄酒并非舶来品,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说葡萄酒在中国古而有之,最佳见证者便是古代的君王了。

  品酒师——魏文帝

中国历代君王作证:葡萄酒不是舶来品_酒史文化_

  提到喜欢葡萄酒的帝王,这不得不提魏文帝曹丕。按现在的说法,曹丕是个称职的“品酒师”。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曹丕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即葡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也把葡萄酒提至一个更高的高度,不愧“酒评家”这一称号。

  酿酒师——唐太宗

中国历代君王作证:葡萄酒不是舶来品_酒史文化_

  葡萄酒在中国历史上,当算盛唐时期最为兴盛。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为后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将士不惜醉卧沙场,也要一尝葡萄美酒的心情。而李白、刘禹锡、王维、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也都留下葡萄和葡萄酒的吟咏佳句,都体现当年葡萄和葡萄酒的珍贵。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葡萄酒爱好者。他在征讨高昌(今吐鲁番)并获得胜利后,尝到了一个新品种葡萄,即马奶子葡萄,也喝到了这种葡萄酿制的酒,感觉风味不同一般,便下令索取新品种,以带回中原推广。他还亲自动手,试着用马奶子葡萄酿酒。《太平御览》称:唐太宗酿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

  李世民喝葡萄酒讲究氛围,也注重礼仪和细节,不管是独饮、宴请群臣,还是与后宫皇妃、李氏家族团聚,都要斟上珍藏的葡萄酒。他甚至还规定和尚也可以喝酒。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葡萄酒被称为养生酒。据《新修本草》载,葡萄葡萄酒具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

  葡萄酒粉丝——康熙

中国历代君王作证:葡萄酒不是舶来品_酒史文化_

  葡萄酒生产在中国虽有悠久的历史,也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由于朝代更迭,战火不断,最终并没有连续地发展与壮大起来。到了清代,葡萄酒就成了纯粹的“西洋酒”了。 不过,大清王朝的康熙帝却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一次他得了重病疟疾,几名西洋传教士便向皇帝建议,为了恢复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红葡萄酒。也许是试后,确有效果,于是康熙将葡萄酒称为“滋补上品”,甚至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并保持喝红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

  另有记载,1714年,在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之后,除了耶稣会以外,其他的传教士都被赶出中国,造成葡萄酒短缺,康熙特颁发圣旨命人在全国四处寻找葡萄酒。根据上海学者李天纲研究考证,最早向康熙敬献葡萄酒的是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其中LOUIS LE COMTE(中文名字李明)就是来自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波尔多地区,因此可以推断向皇帝敬献的葡萄酒中有波尔多葡萄酒。

  自从康熙将葡萄酒奉为“滋补上品”之后,后来清朝的历代帝王们也都将西洋葡萄酒专门储备在御药房做滋补之用。

  在我国,很多人没有喝到葡萄酒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瑟琶马上催”的诗句已经非常熟悉了,也由此可见,葡萄酒是舶来品,真的是“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