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化本身就有包容性,所以酒文化起源的传说有非常多种,我们在千万个历史文化起源中抓住了一些认可度比较高的。
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
第一种说法: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这里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这些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品,酒质极好,酒度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则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所谓白酒。另一类酒工艺极简单,只需发酵一夜即可饮用,仅为解渴,不会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谓甜酒。可以猜测,古人酿酒是由发酵时间长短,选料好坏来决定酒质,无蒸馏工艺,但需过滤。过滤的方法是先将酿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个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类,将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滤澄,经过滤后的酒装入酒罐中可长时间贮存。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第二种说法:
作为东方中国酒的起源,自古以来历史就有明确的记载,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说法:有的认为是仪狄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有的认为是杜康酿酒。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不管怎么说,对酒的起源,中国基本是有明确记载的。
第三种说法: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酒的起源这里就都有了,那么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大家的文化倾向度了,那么在今天,酒文化的现状又如何呢?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白酒等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这种观点,无疑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改革、升级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引入有利于传统产品的创新设计;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如果我们站在宏观的高度予以观察,白酒产业甚至同样可以列入高科技产业的范畴。因为,通常意义的高科技涵盖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科技领域,而白酒产业,正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门类。
斗转星移,风雨沧桑,千百年来,在国家盛典、友好盟誓、年节欢庆、祭祀神灵、消灾祛病、婚嫁寿诞、亲朋宴请、洗尘饯行等活动中,酒无所不在,无不成为上品。所谓“无酒不成宴席”,很多时间,酒犹如友谊的使者,增进人们的联系,寄托着人们的情思。多少文人骚客,因酒吟出华章丽彩,流芳千古;多少书画家诗文,借酒恣意泼墨,墨香酒香共融,勾画出超凡脱俗之作;多少哲人大师在酒中悟透玄机,一壶浊酒、观古论今,品味人生;多少政治家因酒增添无穷胆识,干出惊天伟业;酒,还被历代中医尊为百药之长,使多少人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融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歌舞戏剧艺术灵气于一身,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民俗礼仪、医学健身、 饮食文化于一体,美酒飘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一部酒文化史。所以,难怪诗人会尽情抒怀,如果没有酒,人类将失去激情;如果没有酒,生活将失去多彩的光环,就没有滋味;如果没有酒,人类文化将失去灵性,这如歌的语言,并非完全的艺术夸张,它显示出的是中华民族酒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 别的不说,仅仅翻开一部茅台酒的发展史,就可以感受到这种“酒文化”生命力的强大。
所以说,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应当珍视中国酒文化遗产,准确把握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酒文化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定位,就一定能为这份文化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