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胡琴的文字


      查阅有关资料,最早记载‘胡琴’的文字是在唐代,最早记载‘胡琴’的人,是唐代大诗人岑参。在他的一首七言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胡琴’的诗句。现将《全唐诗》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全文录于下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查古诗作者岑参的生平记载,生于公元714年,卒于 770年。是生活在唐代的前期的大诗人。其中年曾两次出寨,诗作善于描绘边寨风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被誉为边寨诗人。公元754年至757年,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请幕府下任判官之职,与诗名中的武判官是同事。这首诗即是在这期间所作。
 
诗中的经典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早已脍炙人口。
 
诗中第六行,把胡琴、琵琶、羌笛并列,说明当时在北方的边寨地区,这几种乐器已经比较普遍应用了。这里的‘胡琴’,究竟是指二胡的前身拉弦乐器,还是另指其他的琴呢?古代把有弦而能弹的乐器统称为琴。例如古琴、古筝等。但从没有人把这类琴称作胡琴。古代把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而胡琴肯定是胡人所制,或是很早流传于胡地的琴。羌笛也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在当时的边防驻军的军中帐,欢送军官回京(长安)的酒宴上,用这几种乐器来助兴,是很符和当时的环境的。古时又把琵琶、忽雷、秦琴等拨弦乐器统称胡琴。其中琵琶、秦琴的名称早已流传至今。而忽雷是拨弦乐器,查《辞海》,忽雷 “颈长身细,无品,张二弦,形似琵琶,分大忽雷,小忽雷,盛行于唐。”这倒与二胡的形体有些相似,现在的大雷拉琴是否由它改进发展而来,则不得而知。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所指的“胡琴”,是泛指弹拨乐器,并不是现今所指的拉弦乐器。胡琴类弓弦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大致了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属于奚琴或嵇琴系统,一类则是火不思的系统。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受到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胡琴类的弓弦乐器,是由拨弦乐器发展而成。而现在对拨弹乐器和拉弦乐器已有明确的区分,没有人再称拨弦乐器为“胡琴”了。一说起胡琴,自然是指二胡而言。
 
胡琴的名称及属性,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从最初的泛指,到现在明确的内涵,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岑参诗中的“胡琴”不是指现在的二胡,但昔日的“胡琴”与现在的胡琴之间,还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漫长而浩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