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校运动会多元化的转变
“校运会到了,你准备做什么?”“校运会期间我们一起去郊游如何?”“校运会关我们什么事,我们体育这么差,肯定不会叫我们参加!”……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当中这样的话。不用说,说这些话的一定是体育素质不好的同学。这些同学认为校运会是班级体育尖子的事,与他们无关。就这样,校运会成了少数同学的“节日”大部分同学的“假期”。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校运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学生时代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让人期待吗?不是说校运会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超越自我的舞台了吗?那怎么会与“我们”无关?是他人的事呢?可见当前学校在组织校运会比赛过程中过于单一的以竞技为主的形式大大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势在必行。
1 当前中小学校校运会现状
1.1 一直以来,校运会成了高一级体育赛事活动在学校的缩影。比赛以竞技项目为主导,中小学校运会为参加县、市一级比赛发现体育尖子,县、市一级比赛为一地区或省级竞赛选拔运动苗子……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条不破的真理。当然,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国家提出的“奥运争光计划”阶段),各级各类的运动竞赛为国家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校运会的传统组织形式及项目设置已悖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2 校运会失去了她应有的“人情”味,以挑剔的“眼光”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门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作为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检阅、激励、宣传和导向的作用的校运会,在当前大多数学校中却成了少数体育拔尖学生的“节日”。本人对2000级上海体育学院专升本函授福州班3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校运会学生参与率在20%~53%之间,学校在组织校运会是规程中明确规定班级参加的人数在10人~30人不等;校运会的比赛项目在设置上完全是田径等竞技项目组成的占89.5%。在这样的前提下,各个班级在参加比赛前都自然而然地瞄准了极少数的体育优生,而放弃了大部分素质不佳的同学,从而造就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校运会。这种远离了校运会宗旨的运动会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是违背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方向的。说得严重一点,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权利。
1.3 “一人挥汗上阵,众人呐喊助威。”的场面,以及“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比赛结果,让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承受的重负,从而对样运会比赛望而却步。尽管许多体育教师在校运会上为了扩大学生参与面,增设项目,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的残酷性决定了比赛结果呈“金字塔”状:少数人成为英雄,面对鲜花和掌声,大多数人则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遗憾、自责,甚至是来自他人的嘲讽和指责。这样的校运会不但不能促进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身体锻炼中,反而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自尊心。
2 面向全体学生,向多元化、娱乐化、综合化发展,让校运会成为学生真正的节日和愉悦身心的乐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但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1 改变比赛项目的传统设置方法,淡化竞技成分。尽可能多的增设适宜每位学生参与的具有娱乐功能和游戏功能又能促进体能发展的比赛项目,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传统运动项目纳入到比赛中来。使校运会突出体现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层次性等特点,以适应不同个体参与活动的需求。今年11月我校在举办第14届校运会时,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项目的设置上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保留部分田径项目比赛,以满足体育特长生的需要。我们把它称为“运动员项目”,规定每个班级参加人数在10-20人。二是增设了10(男女各5人)人障碍跑接力、20(男女各10人)×50m接力、男女混合拔河等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在比赛中每位同学的努力程度都将影响全队的成绩。我们称之为“非运动员项目”,规定参加竞技项目比赛的学生不能参加此类项目比赛。这样,参加比赛的学生达到全校总人数的93%,是历届校运会之最。许多学生在原先的比赛中只能在一旁观望,现在也有为班级争光的机会,感到兴奋不已,在比赛中赋予了空前的热情。
2.2 促进校运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使校运会的比赛能贯穿学年始终。运动会本应是为全体学生办的,由全体学生来参加,这是办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是很容易。一个学校有那么多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参加比赛,不仅需要大量的器材、裁判工作人员等,时间也很难保障,谈何容易?此外,办运动会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养成。但是,我们以往常看到“校运会前风风火火准备,比赛中你追我赶,校运会后无人运动”的局面,校运会的目标何以达成?如果将校运会的比赛内容分类以“赛段”或规定每个月的某一天为“体育竞赛活动日”的形式安排在学年的不同阶段。在每个“赛段”或“体育竞赛活动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组织的参与功能,使竞赛活动“日常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势必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养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缓解了集中比赛的紧张感。
2.3 拓展运动会比赛内容,不再以体育技术为唯一内容形式。超越学科的界限,体现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自救能力和运动能力上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的大比拼,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可以借鉴一些娱乐节目的成功经验,如集体完成各种“闯关”的任务;设置一定的情境,给予参赛者一定的提示要求他们完成各种任务,到达某个目的地等。例如:“排地雷”比赛,在一定的区域内(校舍区、住宅区、操场或山地等)事先埋下一定数量的“地雷”(实心球)作为“雷区”,给每颗“地雷”的埋藏位置都附上文字提示;要求是,参赛者必须用尽可能短的时间通过提示判断位置并找出“地雷”,并且以跑的形式将“地雷”迅速转移到“安全区”(距离雷区500m-1000m)。这样的比赛对于参加者来说不仅仅是体能的强弱比较,也是智慧的相搏;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学生在这样的比赛中“情商”、“智商”和“健商”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体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校运会也同样必须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服务。这种综合能力的比拼拉近了学校体育与生活的距离,使体育回归了实际生活,真正体现了体育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举办校运会时应当冲破学校的樊篱,根据学校地域风俗特点,自然景观特征设置一些野外比赛项目。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实践自己的知识技能,使其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3 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校运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运动会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三者紧密配合才能真正为学生运动竞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校运会促进体育工作发展的职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为校运会组织形式和设项的多元化提供发展的可能。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校运会的组织者,要深入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本校学生的实际和地域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为推进校运会改革的进程奉献力量。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向多元化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期盼的“节日”,愉悦身心的“乐园”,才能更有利地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2003.12